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汇总”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汇总”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汇总”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波的吸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地滤波作用,即吸收作用,并发生能量衰减 频散现象: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叫频散

球面扩散:地震球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成反比衰减现象称为球面扩

波阻抗:地层密度与波在该层传播速度的乘积 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视速度: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的波速为视速度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2

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视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

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振动图:记录介质中某点不同时刻振动情况的图件 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与其

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

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称为直达波。

倾角时差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波的吸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地滤波作用,即吸收作用,并发生能量衰减 频散现象: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叫频散

球面扩散:地震球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成反比衰减现象称为球面扩

波阻抗:地层密度与波在该层传播速度的乘积 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视速度: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的波速为视速度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2

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视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

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振动图:记录介质中某点不同时刻振动情况的图件 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与其

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

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称为直达波。

倾角时差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

【政治】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学】广义上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它的外延及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狭义上的政治学就是政治学基本原理。政治学基本原理是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是在宏观上把握政治现象的科学。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政治家】通常指专职从事政治活动、担任政治机关领导人或政党、社团等政治组织的领袖,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起过重大作用和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

【政治关系】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基于特定的利益,围绕政治权力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权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种影响和支配的力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体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关系。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权力现象,即政治主体基于特定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对特定社会客体形成的制约关系。

【国家权力】是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名词解释索引 教育学原理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1908)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7)。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真正“科学化”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

油气田勘探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名词解释

现代油气勘探:是在油气田形成模式与分布规律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与综合分析,判断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否存在,不断缩小勘探靶区,最终发现和探明油气田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低熟油气: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类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油气化探:主要是通过油气在扩散和运移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规律,即油气藏与周围介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利用地球化学异常来进行油气勘探调查,确定勘探目标和层位的一种油气勘探方法。

综合录井技术:是在钻井过程中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分析技术,通过在钻台上、钻井液循环通道上、钻具等相关部位安装一定的采集仪器,来获得工程信息、钻井液循环动态信息、钻井液性质信息、气测信息和随钻测量信息等,进而达到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层和实时钻井监控目的的一项随钻技术。 非地震地质调查技术:是指除地震勘探技术以外的其他所有地质

名词解释汇总(修改)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生物化学中的相关名词解释

1.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2.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pI):指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解离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3.蛋白质的亚基 :是指参与构成蛋白质四级结构的而又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4.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天然DNA分子在热变性条件下,双螺旋结构破坏,碱基暴露,在紫外光260nm波长处的吸收度明显增加,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5. Tm 值(melting temperature):当50% 的DNA变性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解链温度,即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一般DNA的Tm值在70-85?C之间。 6. 减色效应:天然DNA分子在退火条件下,双螺旋结构恢复,碱基回归到双螺旋结构内部,在紫外光260nm波长处的吸收度下降,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7. 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热变性的 DNA 经缓

名词解释答案汇总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食品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核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菌苔: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生长,结果长成的各“菌落”连接成一片

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WAM)和N-乙酰葡糖按(W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

菌胶团:黏性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团胶状物,称菌胶团

荚膜:细菌在细胞壁上分泌的富含水分的多糖黏胶外层,此黏胶层较原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且紧密地结合于细胞壁外

粘液:指疏松粘附于细胞表面且边界不明显易被洗脱的物质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胞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该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厚垣孢子:在菌丝的顶端或中间,部分原生质浓缩变圆,类脂物质密集,长出厚壁或原来的细胞壁加厚,形成厚垣孢子

分生孢子:由菌丝

地震勘探原理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地震勘探原理》

本《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勘探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成效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波的运动学、地震波的动力学、地震资料采集和地震资料处理等内容。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 地震波的运动学

1、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2、时间场与视速度定理 3、反射与折射地震波的运动学 4、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二) 地震波的动力学

1、地震波的波动方程 2、介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3、弹性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4、薄层效应与地震面波

5、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的关系 (三) 地震资料采集

1、地震勘探中的有效波与干扰 2、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3、地震观测系统 (四) 地震资料处理

1、地震资料校正与叠加 2、地震信号数字滤波 3、地震资料反褶积 4、地震偏移成像 5、地震波的速度 6、地震多次波压制

考试要求

(一) 地震波的运动学

1、理解波前面、波射线、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绕射波、多次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

德育原理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名词解释:

1、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P1)

2、古代德育:是指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它相当于今天所谓广义的“政治教育”。(P4)

3、道德: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P10)

4、广义教育概念: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P20)

5、教育:作为一种肯定性评价词和规范性评价词具有道德的含义,它指称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或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P29)

6、道德相对主义:个人有个人的道德,社会也有社会的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无所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