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4课《诗词五首》
“八上24课《诗词五首》”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八上24课《诗词五首》”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上24课《诗词五首》”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九上诗词五首赏析
九年级总复习之诗词部分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 文学常识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人称“诗佛”。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二、 诗歌主旨
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三、 诗歌内容以及写法赏析 1、《使至塞上》中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句子是:“ , 。”
2、诗中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 。”
3、诗中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的诗句是:“ , 。”
4、诗人借自然景物比喻自己,暗示内心激愤和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 - 饮酒》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鉴赏诗歌。 (3)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方法] 读—讲—赏—评—练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第24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2.能力目标: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要点】
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设想】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采薇》。 【导入新课】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
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诗词五首
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诗词五首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文中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其生动形象、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意象,了解诗中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读与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点。
3、用歌唱的形式学习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诗词中流量出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述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五首诗词的默写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积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自学指导
1、文学常识
2、积累字词
3、全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4、赏析画面
三、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24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揣摩意象,品味词句,了解诗人的品格和志趣,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4.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并表达诗人“真意”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诗歌的教学,除了诵读、疏通大意,还要逐步让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所授课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但存在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全面,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也不爱主动发言。《饮酒(其五)》一诗,虽含蓄但大意浅显、意象可感、情感倾向明显,是培养学生归结主旨和用语言表达主旨的很好的题材。因而,本课设计以本诗为例,引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层次且较全面地用语言表达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作家喜欢饮酒,他们的创作与饮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饮酒之作几乎成为传统的文学题材。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吗?他就是东晋诗人陶
古代诗词五首
一、 问题导入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作品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民间歌谣)、雅(士大夫作品)、颂(祭祀的颂词)三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二、诗歌背景(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贺(791—816),字长吉,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
《诗词五首》教案1
《课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 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在不同境遇下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读准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 新课学习
(一)学习《迢迢牵牛星》。
1.请你来回答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你认为怎样阅读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感情?
要准确理解一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除了品味语言、了解诗的背景等之外,还得学会抓住诗中的意象。意象听去陌生,其实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就是诗中的人物,或景物。如刘禹锡的《秋词》,当中的意象就是
《诗词五首》教案1
《课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 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在不同境遇下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读准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 新课学习
(一)学习《迢迢牵牛星》。
1.请你来回答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你认为怎样阅读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感情?
要准确理解一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除了品味语言、了解诗的背景等之外,还得学会抓住诗中的意象。意象听去陌生,其实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就是诗中的人物,或景物。如刘禹锡的《秋词》,当中的意象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