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社会调查
“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社会调查”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社会调查”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社会调查”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
谢谢主席!老师、同学、对方辩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论点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类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将道德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和普及。下面,我就从几个基本概念进行论述:第一:从逻辑学必要条件的定义上来说,我方今天论述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但并不表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唯一条件。谈道德需要建立在多方基础上,而温饱则是谈道德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并且请大家注意,今天我们需要讨论的不是温饱与道德哪个更重要,而是说温饱是第一性,道德是 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所谓温饱,是指人们能够相对稳定的维持衣暖食足的一种生活状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把第一阶段的生理需求和第二阶段的安全需求定义为温饱阶段。他认为,当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达不到的时候,人们便不会也无法去追求一些更高层次的需求。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想,如果连温饱都没能达到,人们又有何种精力和动力去谈道德呢?所以,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第三,相对应的,道德是一种意识。它有社会性,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被温饱这个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上层建筑,是人的精神领域的一种境界。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
温饱是否为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不是)四辩稿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在阐述我方的观点之前,我认为有必要指出对方的几处明显错误。首先,对方将温饱等同于生存,而词典上对温饱的解释为“吃得饱,穿得暖”,关乎的是是否过得好;与生存相关的则是吃不吃,穿不穿。不难看出,温饱要比生存的标准高出不少呢!第二,对方认为道德虽然是一种行为准则,但是不能保证温饱,因此得出道德无用论。但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秩序之上,个人与社会又息息相关,只有谈道德,有道德,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更能保证温饱。第三,对方一直强调的温饱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人类的追求仅限于此吗?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太狭隘了吗?作为人,是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的。而 苏格拉底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追求。”因此,综上几点,不但不能看出温饱是道德的必要条件,反而凸显了不论温饱与否都要谈道德的重要性。
下面再来阐述我方观点。第一,在温饱得不到保证时是可以谈道德的。如上所说,温饱与生存完全是两套标准,温饱得不到保证并不意味着生存就收到了威胁。历史上,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数不胜数,但是人们因此放弃了对道德的追求吗?战火纷飞的东周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一批追求道德高度的圣贤;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出现了王杰,焦裕禄等一批道德楷模。因此,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复习资料
一、
单项选择题
1、在测量学生学习成绩时,如果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差”,这种测量所采用的测量尺度是( B )
A. 定类尺度 B. 定序尺度 C. 定距尺度 D. 定比尺度
2、由国家或各级政府部门所进行的,有关人口、资源、行业、社会概况等宏观性、概况性的调查叫做( B )
A. 社会问题调查 B. 行政统计调查 C. 学术性调查 D. 民意调查
3、下述哪种测量所得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的乘除运算的(A )
A. 定比测量 B. 定距测量 C. 定序测量 D. 定类测量 4、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自己主观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叫着( B ) A. 配额抽样 B. 立意抽样 C. 偶遇抽样 D. 血球抽样 5、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叫(D )
A. 平均数 B. 标准差 C. 参数值 D. 统计值 6、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叫做( C )
A. 命题 B. 假设 C.
社会调查的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3个目的(与意义相同):
1、建立科学的社会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得出科学理论> 2、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解决社会问题。<制定措施、解决问题>
3、在实践中检验政策、计划和理论。<实践中检验理论> 二、调查研究的3个工作准则:
1、实际出发,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困难。2、坚持事实求是的态度。3、采取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在现实工作中,作为一名调查研究人员应努力做到(6点):
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不畏艰苦,勤奋工作。 3、尊重被调查者的权益、利益和名誉。
4、主动与被调查者建立关系。5、具备专业知识和调研能力。6、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
四、西方社会研究方法论4个不同的观点:——<重点> 1、关于社会规律性对立:
<1>实证主义者强调社会现象有规律;<2>人为主义者强调社会现象不具有规律。 2、社会现象的三大对立:
<1>实证主义强调宏观研究,强调整体认识和客观检验(代表人物:孔德),主张在宏观层次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调查和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
<2>人文主义强调微观研究,强调个体认识和主观判断(代表人物:狄尔德),主张在微观层次上通过实地调查来直接了解具体的社会生活状况。
3、如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对立:
<1>客观解释;1>
2>1>2>1>社会调查范文
篇一:2015社会调查报告2000字
2015社会调查报告2000字
第1篇:社会调查报告2000字
为期30天的社会实践圆满的结束了,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值得令人好好回味一番。为此我用这篇社会实践论文记录与总结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而这并不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这是为了自己而写的一次找寻内心声音的伟大体验。
我很庆幸能在放寒假的当天跟学长、学姐们一起去苏州的一个手机厂工作。在手机厂刚开始做清屏工作,后来转成看外观。刚进无尘室的第一感觉觉得一个小小的手机屏一定不会难倒我。可是并没想象的简单。进到无尘室有一个小师傅带我,她说清屏需要很大的耐心,我说我有。她笑了。她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下定决心的去清这块屏,不去想那么多,一点一点的来,总会很容易清干净。"是啊,或许这就是小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从清屏上我感觉到了一个人的耐心需要多大才可以清出来那么干净的一块小小的手机屏。
如果问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始到社会中工作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工作中要先去掉"学生味"。工作本身需要的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我是大学生"并不能作为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借口,别认为犯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此时你是在做一件用时间计算金钱的事情,校园
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
主讲教师教案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
第一章 社会调查研究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调查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能够准确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明了社会调查的任务和方法体系,了解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和历史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和基本任务;社会调查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要点:
1、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社会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的主体和客体 3、社会调查的任务和功能就是搜集调查对象的真实资料;准确地描述调查对象,使调查对象能够在人们意识中真实地再现;正确地解释调查对象,推论多种现象社会调查是正确认识社会的根本方法,是科学管理社会的重要前提,它能够促进社会科学和理论的发展。
4、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
5、社会调查的历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6、学习社会调查学的目的和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调查?
2、你是如何理解社会调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社会调查报告格式|社会调查报告模板
篇一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模板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寒假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⑴、你生长在()
a、农村74%b、城市26%
⑵、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a、有18%b、没有8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政党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⑶、你能
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xx乡xx村的几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我们调查了xx村受教育状况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1%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13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有50%的孩子八岁才开始上学。
我们还调查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肉制品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
充分、必要条件说课稿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与逻辑用语》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学的基础知识,作为起始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是本章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的进行观察、判断、表述和推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逻辑知识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学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初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看在数学概念的处理上贯彻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一新的教学观。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难点:初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本章节的知识较为抽象,职高的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对抽象语言的理解不够,需要借助身边的实际例子加以理解。教学中多寻找生活与数学的接
社会调查研究
篇一: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一、选择题(共20分)
I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括号内)
1.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调查研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它得到迅
速的恢复和发展是在( )。
A.中国共产党十一大以后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C.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以后 D.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后
2.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 )。
A.实用主义 B.实证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逻辑主义
3.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同方向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
为(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
4.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是指( )。
A.内在效度 B.外在效度
C.效标效度 D.结梅效度
834
5.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 >。
A.调查资料的收集问题 B.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
c.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的阊题 D.从个别认识一般嗨问题
6.最为简单、同时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量表是( )。
A.总加量表 B.语义差异量表
C.累积量表 D.态度量表
7.最理想和最便捷的访谈记录方式是( )。
A.当场记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