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效应

“放射生物学效应”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放射生物学效应”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放射生物学效应”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泰医放射生物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1.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通常将辐射分成两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2.电离作用:生物组织中的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时,其轨道电子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即形成离子对,这一过程称为电离作用。

激发作用:电离辐射与分子相互作用,其能量不足以将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到高能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态,这一过程称为激发作用。

3.LET指的是剂量在微观上的空间分布。单位为J/m,常用keV/μm 表示,1keV/μm=1.602X10-10 J/m。

4.相对生物学效应:是以X射线(250kV)引起某种特定的生物效应所需吸收剂量与所研究的射线引起同样生物效应所需剂量的比值。 X标准射线产生生物效应的剂量

RBE=———————————————— 所观察辐射引起相同生物效应的剂量

5.RBE与LET的关系 1.RBE与LET呈正相关关系2.当LET<10keV/μm时,RBE随LET上升很小。3.当LET>10keV/μm时,RBE随LET增大迅速上升。4.当LET>100keV/μm时,RBE随LET增大而下降。

6.自由基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未配对电子的任何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理化特性:1.高反应性 2. 不稳定性 3. 顺磁性

7.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

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临床放射生物学是研究电离辐射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效应以及研究这两类组织被射线作用后所引起的生物反应的一门学科。它是放射肿瘤学的四大支柱(肿瘤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放射治疗学)之一,因此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的医生必须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物理和化学基础 第一节 线性能量传递 一、概念

线性能量传递(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是指射线在行径轨迹上,单位长度的能量转换。单位是KeV/um。注意,LET有两层含义,其物理学含义为带电粒子穿行介质时能量的损失即阻止本领,而LET的生物学含义则强调带电粒子穿行介质时能量被介质吸收的线性比率。例如,γ射线在穿过细胞核时,以孤立单个的电离或激发形式将大部分能量沉积在细胞核中,引起DNA损伤,其中大部分损伤又能够被细胞核中的酶修复,1Gy的吸收剂量相当于产生1000个γ射线轨迹,故γ射线属于低LET;α粒子在穿过细胞核时产生的轨迹少,但每条轨迹的电离强度大,因而产生的损伤大,这种损伤常常累及邻近的多个碱基对,于是损伤难以修复,1Gy的吸收剂量相当于产生4个α粒子轨迹,故α粒子属于高LET。一般认为10KeV/um是高LET和低LET的分

放射生物学复习重点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1、名词解释:间期死亡、增殖死亡、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骨痛症候群,衰变常数、半衰期、氧效应、相对生物学效应;

间期死亡:指细胞受较大剂量(100Gy或更大)照射后,不经有丝分裂,在几个小时内就开始死亡。

增殖死亡:即细胞受照后经历1个或几个有丝分裂周期后,丧失了继续增殖的能力而引起的死亡。

急性放射病: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慢性放射病: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歇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的电离辐射作用,达到一定累计计量后引起多系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通常以造血组织损伤作为主要表现。

骨痛症候群:受亲骨性核素损伤的病人,出现四肢骨、胸骨、腰椎等部位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部位不确切,与气候变化无一定关系。

衰变常数λ:每秒衰变的核数为原有放射性核数的几分之几

半衰期T ?=0.693/λ:放射性核数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氧效应:受照组织、细胞或者溶液系统,其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相对生物学效应:由于各种辐射的品质不同,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的生物效应也是不同的,反映这种差异的量称之为相对生物效应。

2、熟悉哪些是电离辐射(直接、间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1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按时间和躯体划分的效应 早期效应与迟发效应:在受照后几个星期或几 个月内发生的辐射效应,如急性放射病,急性 皮肤损伤等,为早期效应;在受照后数月甚至 数年后发生的效应称为迟发效应,如慢性放射

病,辐射致白血病、致癌效应、放射性白内障、遗传效应等。

对于放射治疗而言,ICRP将治疗开始90天之内

发生的辐射效应称为早期效应,治疗开始90天后出现的效应称为迟发效应。

早期效应与迟发效应也分别被称为近期效应和远后效应

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构成机体的细胞可区分

为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大类,按照效应成像的部位可将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分为躯体效应与遗

传效应。

躯体效应是由体细胞损伤引起的,是指出现在

受照者本身的效应

躯体效应又可分为全身效应和局部效应

遗传效应:指生殖细胞的损伤引起、显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有害效应。

按效应发生规律性质划分的效应 1977年ICRP将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划分为随机性 效应和非随机性效应。 1990年ICRP建议书又将非随机性效应改为确定 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的基础是细胞死亡,放射线引起细

胞死亡是一种随意性过程,把它称为非随机性效应不够妥当,改为确定性效应是由于这些效

应在成因上是由放射线能量沉积事件决定的,因此被译作确定性效应。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1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按时间和躯体划分的效应 早期效应与迟发效应:在受照后几个星期或几 个月内发生的辐射效应,如急性放射病,急性 皮肤损伤等,为早期效应;在受照后数月甚至 数年后发生的效应称为迟发效应,如慢性放射

病,辐射致白血病、致癌效应、放射性白内障、遗传效应等。

对于放射治疗而言,ICRP将治疗开始90天之内

发生的辐射效应称为早期效应,治疗开始90天后出现的效应称为迟发效应。

早期效应与迟发效应也分别被称为近期效应和远后效应

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构成机体的细胞可区分

为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大类,按照效应成像的部位可将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分为躯体效应与遗

传效应。

躯体效应是由体细胞损伤引起的,是指出现在

受照者本身的效应

躯体效应又可分为全身效应和局部效应

遗传效应:指生殖细胞的损伤引起、显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有害效应。

按效应发生规律性质划分的效应 1977年ICRP将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划分为随机性 效应和非随机性效应。 1990年ICRP建议书又将非随机性效应改为确定 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的基础是细胞死亡,放射线引起细

胞死亡是一种随意性过程,把它称为非随机性效应不够妥当,改为确定性效应是由于这些效

应在成因上是由放射线能量沉积事件决定的,因此被译作确定性效应。

第二章、放射生物效应与放射防护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二章 放射生物效应与放射防护§1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指核射线的能量传 递给生物机体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反应 (包括:病理、生理、生化或形态学的变化 等),同时它也为放射防护标准的制定提供依 据。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般认为,从机体吸 收辐射能到产生生物变化(如功能的改变、细 胞损伤或死亡等)要经历几个性质不同而又相 互联系的阶段,即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 化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 (如图)。

一、作用机理四个阶段两种 作用

其中前三个阶段又称电离辐射的 原发作用过程,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 成。而后一阶段又称为电离辐射的继 发作用过程,可延续至数天、数月、 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期间,一方 面由于射线的作用引起机体的一系列 损伤,另一方面,机体又在不断地进 行修复。这两种相反过程的消长和变 化,决定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转归。

1、直接作用(direct effects):是指 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 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 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 和性质的改变。 2、间接作用(indirect effects):是指 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机

纳米银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纳米银论文参考文献一

第3 9卷第 6期 20 0 9年 1 1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UR AL OF S T A T UN V R I Y ( trl ce c dt n N OU HE S I E S T Na a S i eE io ) u n i

V o . 9 No. 13 6 NO V.2 09 0

d i1 . 9 9 ji n 10— 5 5 2 0 .6 0 3 o:0 3 6/.s .0 1 0 0 .0 9 0 . 4 s

纳米银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薛玉英唐萌(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京 20 0 )东南 10 9

摘要:综述了纳米银毒理学和生物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纳米银的理化特性、进入人体途径以及在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暴露途径下纳米银与组织的相互作用,为在开发应用纳米银认产品的同时更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负面生物效应,并提供完整且符合实际的毒理学评价资料.内国外学者对纳米银细胞毒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米银可与蛋白质和酶的巯基发生反应,纳引起细胞线

粒体功能损害、膜渗透及细胞形态的凋亡样变化,毒性机制尚未阐明,能是由于氧化应激及其可脂质过氧化介导所致.因此,在加强纳米银毒理学和生物效应研究的同时,应建立评价

超声空化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及其应用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224

超声空化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及其应用

王雁

邹建中

超声波与生物组织的相瓦作用主要有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三个方面。其中。空化效应在声强较高时才出现,且最极端、最复杂、最不可控。目前学术界对超声空化还没有完全了解,但已熟悉r其相当一部分特性并加以应用。

超声空化的物理机制

一、空化的发生

空化是液体中由于某种压力(如声压)形成局部气体或蒸

汽空穴及其成长与破灭的过程‘…。

实际液体中。总存在由许多微小气泡构成的“薄弱环节”。当超声交变声压幅值足够大时,负压造成的张力使介质在这些薄弱处被拉开形成足够大的空腔,并使其内迅速充满气体或蒸汽,形成声致空化核。随后,超声会驱动这些空化核振动,这整

个过程就是超声空化‘“1。

因为软组织内很少存在空化核,且软组织是结构复杂的黏

弹性材料而非纯净液体,所以如果没有合适的空化核,软组织内

发生空化的阈值声压是非常大的。

二、空化分类

根据气泡的不同动力学行为可将空化分为稳态空化和瞬态

空化,见图1。

—(卜一C>_

—0一

审◇

棒9

}^

—勺一<>_

◇_()-

Y阿

人f

黼擎。

Ub

圈1稳态空化(上)与惯性空化(F)

如果超声声强较弱,空化核在声压的负压阶段被拉大;在随后的正压阶段又被压缩变小,即气泡随声波的频率做平衡半径的辐射状体积振

口腔生物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口腔生物学复习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名解) 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生态连续: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 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

嗜温微生物:为在25-37℃中适宜生长的微生物。 绝对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

兼性厌氧菌: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

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

牙菌斑(老概念):堆积在牙

环境生物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绪论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概述 三、环境生物学概述

重点: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环境生物学任务、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一节 环境污染概述

第二节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第三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运

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一、生物浓缩 二、生物积累 三、生物放大 四、生物浓缩系数

第五节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一、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二、金属的生物转化

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思考题

1.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态、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生物污染、生物转运、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前三者有何区别。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