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入门
“唯识学入门”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唯识学入门”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唯识学入门”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唯识学书目
唯识学书目
第一部分:
经籍
1.<解深密经>
2<楞伽经>>
3<大方广佛华严经>
4<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译)
5<阿毗达磨经>(未译)
6<厚严经>(未译)
以上唯识六经
论籍
l <瑜伽师地论>
l <显扬圣教论>
l <大乘庄严论>
l <集量论>
l <摄大乘论>
l <十地经论>
l <分别瑜伽论>
l <辨中边论>
l <二十唯识论>
l <观所缘缘论>
l <阿毗达磨杂集论>
l 《成唯识宝生论》护法
l 《大乘唯识论》世亲
l 《唯识论》世亲
释论
1<成论>释
l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
l 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
l 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l 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此上唯识三个疏)
l 窥基<惟识料简>,<唯识别抄>
l 智周<了义灯记>
l 灵泰<疏>抄>
l 如理<义演>
l 道邑<义蕴>
l 泰贤《成唯识论学记> 第二部分:
瑜伽行派研习参考书目(初步)
一、瑜伽行派论书及其释论
1、瑜伽师地论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
——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刘朝霞
内容提要:南北朝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的思想属于广义的唯识学,影响了天台智者判教思想的形成,尤其真谛翻译的《大乘唯识论》的“别教”观念,对智者的“别教”教判影响很大。智者基本判唯识学思想为别教有门,既殊胜于通教,又稍逊于圆教,且不同于别教空门的三论思想。
关键字:唯识古学,别教,道种智
一、唯识古学概况及对天台智者的影响
唯识学经典和无著世亲兄弟的思想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汉地,形成了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其思想有别于慈恩系唯识学。吕澂以“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分别指称真谛学说与玄奘学说[1],本文的“唯识古学”则包括南北朝时期的地论学派北道、南道和摄论学派。
↗北道:菩提流支开创 ↗地论学派——
唯识古学—— ↘南道:勒那摩提开创 ↘摄论学派:真谛开创
古学各家的开创者都是来自西土的高僧,翻译经典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他们的学说随着经典的翻译、讲说而传布开来,而且,各家的立说,一般也是围绕一部或几部经典展
刘洙源先生唯识学讲义
唯识学讲义 刘洙源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23 册页91-227 刘洙源先生略历4 一、唯识学之缘起5 二、唯识学之渊源5 三、唯识学之宗派6
四、唯识学西土东方之后师师承7 五、唯识学之显晦8 六、唯识学之宗趣10 七、唯识学之名义10 三能变及能变二种11 初能变即第八识11 三 相11 初三位12 次五位13 种子六义13 熏习之义17 所熏能熏17 所熏四义17 能熏四义19 生熏之别22
心分四义22 四心分四师异说23 总以喻明27 三 量28 真似之分31 八识三量分别32 三境 (相分之分别)33 三境之体36 本识变义36
转变、变现、变似之义37 识变二种38 因缘变38 分别变38
能熏所熏之心分39 第八所缘40 缘三类境之差别41 第八不缘42 第八定缘何法42 假实分别43 自变共变44 变他根依处46 无色何名变46
本识相应47 五受分别48 五所不同本识49 三性四法50 种子三性分别52 本识有无间断53 灭不灭之异53 因果法喻53 诸法差别54 证衄挂妎54 二能变即第七识55 释名出体55 第七所依56 第七所缘57 王所分别59 料简所缘61 自性行相61 三量假实分别62 第七染俱63 第七余
唯识宗
唯识宗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唯识宗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目录
佛光大辞典唯识宗之义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六经十一论 瑜伽学派之传承 唯识得成一宗之名 何谓唯识学 修学应有之警觉 说法用意 相关图书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佛教逻辑学──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观所缘缘论义贯
八识规矩颂义贯、六离合释法式义贯 佛光大辞典唯识宗之义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六经十一论 瑜伽学派之传承 唯识得成一宗之名 何谓唯识学 修学应有之警觉 说法用意 相关图书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佛教逻辑学──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观所缘缘论义贯
八识规矩颂义贯、六离合释法式义贯 展开
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唯识宗之义 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
唯识三十论讲话( 唯识三十论讲话)
唯识三十论讲话
日本 井上玄真
唯识三十论本颂
01、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为三 02、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0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0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0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06、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0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0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09、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10、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11、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12、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13、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14、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15、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16、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17、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18、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19、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
唯识与中观
三境与三量
(摘录于 南师讲述之《唯识与中观》)
我们现在先把这个《八识规矩颂》了解一下。第一首哦,「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所以有些同学我要你们背啊,觉得很痛苦。别说你们觉得背书痛苦,我的记忆力背书方法比你们都高明,当年背这颂也花很多时间,因为它不是诗很拗口。但不论用什么方法,必须把它背来。这个不像诗或好的文章,可用情感去背,很容易就背来。这个要用理性去背,要分析去背,你就背来了。所以往往看到似诗八句,你也像读诗一样??用感情去背,绝对背不来。
现在看下面注解。性境,比如现量,前五识哦,通三性。我们先拿现量这个名词来讲。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必须记住哦。「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称,三量以外还有「圣教量」,这圣人的圣,教育的教。这是三量。
我们晓得现量,量是个什么东西?量是逻辑上的一个观念,量是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范围,也可以说内含的意思。拿逻辑来比方,量是这么个意思。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照相机备好了个镜头,哦照相机会全显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这个就呈现出来。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
(现量)
「现量」在唯识学上
住宅风水学入门风水学入门之一
风水知识
堪舆是啥子?
堪舆学也叫"堪舆学",这个名儿最早发源于前汉汉武帝时代淮南王刘安所撰之"淮南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解:"堪自然之道也,舆隧道也。"昔人上不雅自然之道,下察世面,相识了日月繁星的巨鼎力大举量,遂按照天体星象,研究出九大行星及二十八兽(星宿)的演绎要领,共同干支地支、阴阳五行,推演吉凶祸福。在生命的高级演化历程中,咱们需要转变命运的相干学问,堪舆学就在这类需要中应缘而生。
昔人说:"扭转乾坤,夺六合之造化。"咱们研究堪舆是喜欢也好,好奇也罢,实用主义是风水学入门书籍占上风的,亲手生意,顺风向水流方向,东风自得,一旦赶上困难就苦思脱困之法,想借助天时人地适宜顺遂过渡。反思历程的前先后后,从堪舆学的角度去研究其原理,一理通百理明,开导劝解了很多疑幻疑真的脱离实际的事。这就得认可,堪舆是一种东西,一种造化搞人。信赖堪舆,并不代表盲目信仰崇拜,宿命和被动。属相同每种人都精密相联。属相命理虽不是最严酷的命理学,但也最易被公共接管,有至关的参考价值。每年新春佳节,市道上便浮现了多种由法术家编撰的属相运程书,论每种住宅风水学入门属相在昔时的吉凶祸福,有的亦兼谈政经处所排场田地。这都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唐 仲 容
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一、 此论的形成与命名:
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 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
1
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显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论》。
《成唯识论》造论的缘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 世亲菩萨本着无著菩萨的开导,对《摄大乘论》作释,《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建立赖耶缘起,而成立唯识学说的一种大乘论著。世亲菩萨释了《摄大乘论》后,继续作了《唯识二十颂》,这一个颂是以二十个颂子来显扬唯识的道理。他本人作了《唯识二十论》来说明外境非实有,内识变似外境,而愚夫执内识所变现的境为真实有,是识外别有之法,是谓“外境”。外道和小乘呢,不明白唯识道理,固执外境实有。世亲菩萨唾斥小乘外道实有外境的邪执,显扬唯识无境的道理,作
成唯识论直解1
成 唯 识 论 直 解
林 国 良 著
第一章 论破我执与法执
〔 卷 一 〕
【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在破小乘的法执
唯识三十颂的思想大意(二)
唯识三十颂的思想大意(3)
唐思鹏
(二)略辩转识的体相业用
转识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的前七识,此前七识是由阿赖耶识中各各自种转动之所生起的,故称转识。又转识者,种现熏生,运动无常,相续流转义。
一般转识是对本识而言,在八识中,阿赖耶识是生起一切转识的根本,故称阿赖耶识为本识。
1、末那识的体相业用 ①名义及依缘
末那在八识属第七识,梵语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意有三种:一、无间灭意:谓现行诸识,自类相续,无间而灭,为生所依;也就是依等无间缘义,前不断灭为后刹那生所依,故又称无间灭过去名意。《摄大乘论本》卷上云:“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大正藏》
卷31·第133页下栏)二、染污意:谓恒与我见、我慢、我痴、我爱四根本烦恼相
应;又常向内恒审思量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更能为前六识杂染所依。三、第六意识:谓以阿赖耶识中自种子为因缘,以第七末那意为根作增上缘,以缘法境为所缘缘,又能为前五识之生作分别依。所以“意”成为如上三种。而此处所说的意,主要是指有四烦恼相应,思量赖耶见分为我的染污意。《成唯识论》卷第四云:“能审思量,名末那识。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相;已转依位,亦恒审思量无我相故(《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