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22年重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22年重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22年重点”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22年重点”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
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_全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
2022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2021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教育知
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
第 1 页共 57 页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
街道2022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继续强化党建引领,落实党建主体责任
一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计划接收预备党员xx名。强化党建引领,打造“红色物业”,完善“社区+楼栋长+网格员+物业”四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打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是规范化建设“楼栋长+网格员”的基层治理模式,目前我街道楼栋长xxx名,网格员xxx名,强化楼栋长队伍建设,发挥网格员管理力量,将楼栋长队伍自治服务与网格化管理有效融合,充实网格服务管理力量,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精细化。
三是全面推进落实“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目前在职党员报到数为xxx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服务群众为重点,开展志愿服务为载体,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推动在职党员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推动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三探索”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离退休党员社会化管理。探索网格化管理、探索定期社区报到制度、探索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其社会价值,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双赢。
二、求真务实,狠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整理
教育基本知识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行善论;先验主义人性论 墨子:躬行实践;量力所能至
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中国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王充《论衡》,人性有善恶,教育可改变。 朱熹:重视家庭教育和启蒙教育 黄宗羲:经世致用
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 陈鹤琴:幼儿教育事业开拓者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建立的标志。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代表人物。 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主张在做中学,儿童教育中心地位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主张马克思主义教育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昆体良:《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教育方法论著 布鲁纳:《教育过程》解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 古代西方教育思想萌芽
1,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式教学 2,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最早倡导者
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4,昆体良:提出“理论、模仿、练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5,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整理
教育基本知识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行善论;先验主义人性论 墨子:躬行实践;量力所能至
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中国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王充《论衡》,人性有善恶,教育可改变。 朱熹:重视家庭教育和启蒙教育 黄宗羲:经世致用
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 陈鹤琴:幼儿教育事业开拓者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建立的标志。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代表人物。 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主张在做中学,儿童教育中心地位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主张马克思主义教育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昆体良:《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教育方法论著 布鲁纳:《教育过程》解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 古代西方教育思想萌芽
1,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式教学 2,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最早倡导者
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4,昆体良:提出“理论、模仿、练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5,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知识点汇集 - 图文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在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1901年5月,罗振玉创办《教育世界》,教育成为常用词。 2、教育的层次:
(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可以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影响,不包括动物界、自然界对人的影响; (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6)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7)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从狭义上讲特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场所。 (1)教育者:专职和兼职教师,三个职责:辅助、指导、管理;
(2)受教育者:学生,被动、受控制的地位。受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所有教育施加的影响需要受教育者内化才能变成现实;
(3)教育内容: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
01《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概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部分 中学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考纲要求: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4、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德育的概念: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主要是通过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道德活动,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一、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品德在我国又称为品行、德性或操行等。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按照学生守则的要求,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助人为乐等,我们就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从心理构成的层面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赞誉为( ) 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2.对童年期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体育课 B.课外体育锻炼 C.体育竞赛 D.运动队训练 4.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5.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6.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称为( )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7.目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
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解析(1)
1.197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B.范例教学C.发展教育D.终身教育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特点。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
3.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B)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苏格拉底
4.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B)。A.增强B.变化C.成熟D.死亡
5.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D)之间的矛盾。
A.教育者与教育手段B.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
C.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D.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水平D.教育的规模
7.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C)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8.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D )。
A.惟一选择B.内容C.途径D.基础
9.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