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儿童攻击行为论文
儿童攻击行为论文
摘要:对于孩子本人来说,需要教会他识别并且控制自己的愤怒,以安全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只会使用攻击行为。教会还记理解识别他人观点的方法,让他能够在模糊情境下识别安全的人际信息,减少敌意归因,以减少攻击行为。提供孩子可能的社交能力,让他学会用非暴力的人际能处理问题的解决冲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观看了一部有关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纪录片,在所观看的纪录片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孩子经常动手打其它小朋友,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他。很明显这个小朋友表现的就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攻击行为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十分普遍的一种。作为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形式,攻击行为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慢慢形成,并逐渐泛化到其所处的不同环境中,危及他人和社会。
为什么有些孩子习惯攻击别人呢?通过查阅有关的国外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从下定义、分析生物学原因、社会影响因素、情境变量到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预防技术的讨论,至今已形成了几大颇有影响的理论流派。如早期弗洛依德(Freud)关于攻击行为的本能理论;以弗林(Flynn)等人为代表的“生物理论”,认为生物基因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多拉德(Dollard)等于1939年提出“挫折-
实验1 典型攻击行为验证(1)
实验一 典型攻击行为验证
实验1-1:跨站脚本攻击 预备任务:熟悉留言系统
在预备任务中,我们将安装在目标主机上的跨站脚本攻击演练平台(留言系统)。 1、使用远程桌面登录至练习主机。
2、使用浏览器打开http://10.1.1.2页面,进入跨站脚本攻击演练平台,如下图所示:
3、给留言系统添加留言,熟悉本系统环境。
4、管理留言。
点击“管理留言”,用户名:admin,密码:admin123,可以对刚留言进行管理。
任务一:存储式跨站脚本测试
实验内容:初步测试留言系统是否存在存储式跨站漏洞; 实验步骤:
1、登录到实验机上,用IE浏览器中打开留言系统(10.1.1.2)。 2、在留言内容中填写包含有跨站测试的脚本,提交后观察返回效果。
结果如图所示:
2、继续添加留言,包含以下内容:
,比较有什么区别? 3、使用管理员登录,观察显示的cookie有什么不同?
4、思考:这种窃取cookie的方式有什么缺点?有什么方法可以将用户的cookie
第六讲: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陈加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 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路易斯,1981
生活中的数据
我们记得的911事件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暴力事件,但从 伤亡人数来讲,大约与之同时发生的刚果种族大屠杀事件 才算是最为惨重的。据报道,死亡人数约300万!部分民众
被砍刀活活砍死,其他民众大多在逃离村庄后死于饥饿和疾病(Sengupta,2003)。
在邻国卢旺达,约75万人,在1994年夏天的种族灭绝性屠 杀中惨遭杀害(Staub,1999)。
以上行为显示了人类是何等的残忍!
生活中的数据
2000年后,这种暴力和毁灭性冲突不再只局限于中东和非 洲地区。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器和军队 上,而20亿美元可以为世界上数百万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
食物。教育资源并进行环保投资。
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 足以建立一个人口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 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口的“死亡国度”!
这些无不揭示着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
难道我们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诺陶斯一样是半人半兽吗? 1941年,仲夏夜的一天,在波兰耶德瓦布内的一个小镇上, 非犹太人的一
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的中介...
篇一: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摘 要:自我概念是国际60年代以来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者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很高。自我概念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决定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本文描述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大致发展过程和特点,探讨儿童自我概念对其日后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特点;教育影响
一、自我概念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自我概念的涵义
有关自我概念问题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自我概念的提法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开始。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罗杰斯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的概念统整到了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同时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这种知觉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和解释形成的,并受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和归因的影响,将自我概念区分为一种多侧而、多等级的结构。Byrne认为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技巧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特征护理论文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特征与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78-02
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冲动,如自伤、伤人、毁物等,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危害他人[1]。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危害的严重性和难预料性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james等[2]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而急性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病情较重或存在较多攻击危险行为,且其攻击行为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的安全及病区管理造成很大困难。本文对2011年 1~12月住我院精神科的14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加强预测与防范措施,制订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了攻击行为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7—62岁,均为男性,排除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及人格障碍等患者。年龄分布:≤3o岁的79例, 31—39岁36例,40-49岁18例 ,≥50岁9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具有攻击性的幼儿不被欣赏和接纳,且会给幼儿的成长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攻击性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本文主要就其家庭因素予以阐述,并提出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因素
攻击性行为又叫侵犯性行为,是指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一般表现为打人、踢人等身体上的直接攻击,也有间接攻击,如从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儿童今后一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以追溯到幼儿期,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因而,重视儿童特别是早期教育中的攻击性行为,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调整,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有人观察了成对作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发生争斗,或者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让步。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攻击行为。行为主
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嫉妒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嫉妒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期是人生的关键期,此时出现的行为问题如果不加以纠正,则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而幼儿本身的身体、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主要依靠父母等成人的引导、纠正。由于幼儿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较强,他们所存在的嫉妒行为是可以纠正的。而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父母,是对幼儿品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侧重于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的培养,它对幼儿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家庭中容易发现幼儿的嫉妒行为,也方便引导、纠正幼儿的品德行为。
一、幼儿嫉妒行为的界定与危害性
(一)幼儿嫉妒行为的界定
美国心里学家指出:“儿童的妒忌可以分为常态的和变态的两种。常态的妒忌就是由别人的优势引发的纯洁的隐痛和轻微的不安感,它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能够转化为孩子心中催人进取、适应竞争的积极力量。变态的妒忌,它是常态妒忌恶性发展的产物,是由于此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而导致的内心伤害,它会使人的心境陷于灰暗和迷茫,会扭曲人正常的人际交往。” (二)幼儿嫉妒行为的危害性
嫉妒的两种程度对幼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常态的嫉妒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变态的嫉妒是一种消极的
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嫉妒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嫉妒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期是人生的关键期,此时出现的行为问题如果不加以纠正,则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而幼儿本身的身体、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主要依靠父母等成人的引导、纠正。由于幼儿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较强,他们所存在的嫉妒行为是可以纠正的。而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父母,是对幼儿品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侧重于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的培养,它对幼儿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家庭中容易发现幼儿的嫉妒行为,也方便引导、纠正幼儿的品德行为。
一、幼儿嫉妒行为的界定与危害性
(一)幼儿嫉妒行为的界定
美国心里学家指出:“儿童的妒忌可以分为常态的和变态的两种。常态的妒忌就是由别人的优势引发的纯洁的隐痛和轻微的不安感,它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能够转化为孩子心中催人进取、适应竞争的积极力量。变态的妒忌,它是常态妒忌恶性发展的产物,是由于此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而导致的内心伤害,它会使人的心境陷于灰暗和迷茫,会扭曲人正常的人际交往。” (二)幼儿嫉妒行为的危害性
嫉妒的两种程度对幼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常态的嫉妒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变态的嫉妒是一种消极的
攻击性行为
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分析
【摘要】: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 3~ 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 ,结果表明 :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 ,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 ;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 ;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 5岁与 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 ,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关键词】: 幼儿 攻击性行为 认知评价
【正文快照】:
1 引言攻击性行为 (侵犯行为 ) ,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1] 。攻击性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的要求 ,幼儿逐步学会了控制攻击性行为。可以认为 ,婴幼儿期的这种早期攻击性行为 ,是日后侵犯、欺负 ,乃至伤害的最早雏形 ,这些行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古秀蓉;理解情境:走近幼儿的伦理视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
动画片中的暴力画面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学号 1018124008
动画片中的暴力画面如何影响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以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
学院名称: ××××学院 专业名称: 社会工作 年级班别: 10级社会工作(1) 姓 名: ××× 指导教师: ×××
2013年09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小五,宋体,居中,论文、设计二选一)
目录
摘 要 ....................................................................................................................................................... 1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