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必修二地理会考知识点
“必修一必修二地理会考知识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必修一必修二地理会考知识点”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必修一必修二地理会考知识点”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高二地理会考必修3知识点
2013-2014学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知识点清理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1)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位于
43°N ~ 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
2022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
中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
地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www.gaokaoq.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 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c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读图要求: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含义及能量分配(a)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
高一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 图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特点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 自身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 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
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