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一):双57毫米自行高炮列传 - 图文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野战防空在苏联陆军战役战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苏联红军一直很重视野战防空尤其是自行高炮的发展,笔者尝试用几个典型装备的经历来阐述卫国战争后苏军自行高炮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中国高炮发展的对比,不当谬误之处,请读者海涵。
1957年11月7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
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虽然拥有庞大的坦克部队,但其合成化却很不完整,譬如很少装备装甲车,伴随坦克的步兵的典型标志是一群人肉坐在T-34坦克上面。自行高炮就更加罕见,仅在战时利用T-34坦克车体设计过几种简单的37毫米自行高炮,以及利用老式坦克装甲车改装的双联14.5毫米自行高射机枪,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装备部队。一般而言,自行高炮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装备历史上是个空白。
按照苏联武装力量的统计,二战期间,大约有68%的敌机是被25至37毫米小口径高炮所击落的,因而,苏军据此提出要搞一种37毫米的自行高炮。1945年,以苏-76M自行火炮车体为基础研制出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仅仅是简单的将L/63 M1939式37毫米高炮安装在装甲战车上,到1948年仅装备了75辆。相对于拥有几万辆坦克的钢铁怪兽一样的苏联红军,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无论是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中。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重点: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2.难点:探究三人改革的特点及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材整理1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2.措施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农业方面 民收入; (改革重点)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工业方面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1
[易错提醒] 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
战后史日本专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日本专题
【一;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1美国排斥盟国独占日本2民主改革的实施3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 1美国排斥盟国独占日本
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日本从属美国,使日本受美国控制并为其称霸世界政策服务。
美国对日本的独占,是从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对日管制机构两方面进行的。首先,美国垄断了对日受降和军事占领的支配大权。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盟军最高统帅司令部成立,它的地位凌驾于日本政府之上,只向美国政府负责。这样,美国制定的对日政策便通过盟军总部以命令指令或备忘录等形式得以贯彻实施。美国单独展令日本后,为了掩人耳目,在1945年9月22日公开发表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宣称美国将欢迎并期待其他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派遣部队来参加占领。对日占领在表面上打着“盟国共同占领”的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美国单独军事占领,美国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着。控制盟国对日管制机构是美国独占日本而采取的另一种形式。虽然相继设立了两个对日管制机构,但由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并控制了实施对日占领政策的大权,致使这两个委员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美国不仅在军事上海在对日管制问题上排斥盟国,从而实现了它对日本的独占统治
“克里木方案”与二战后苏联犹太人的命运
“克里木方案”与二战后苏联犹太人的命运
[关键词]“克里木方案”,斯大林,苏联犹太人
[中图分类号]K5 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52-05
“克里木方案”是二战期间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以下简称犹委会)领导人为了解决疏散到内地的大量犹太人在战后的安置问题,向苏联政府提出的在“克里木境内建立犹太族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方案。尽管这一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但是,在1948-1952年的“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中,它却成为指控犹委会领导人“进行反苏犯罪活动”的一大罪状,一批著名的苏联犹太人政治活动家、演员、诗人、科学家惨遭灭顶之灾或牢狱之祸。本文拟利用最新解密的苏联历史档案和相关资料,从“克里木方案”产生的背景、经过、斯大林放弃这一方案的缘由以及该方案对苏联犹太人命运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以探讨,以揭示战后斯大林对犹太人政策逆转及苏联犹太人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克里木方案”产生的背景及经过
1944年2月,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苏联卫国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彻底变化。在西线,红军已经攻入战前的波兰境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最全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
高炮人工防雹增雨业务规范
高炮人工防雹增雨业务规范 (试 行)
中国气象局科技教育司 二000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2 §1.1 高炮防雹增雨作业科学依据 ……………………………………2 §1.2 高炮防雹增雨作业技术条件……………………………………..2 §1.3 高炮防雹增雨作业流程……………………………………………3 §1.4 高炮防雹增雨作业程序规定 ……………………………………4 第二章 基础条件 ………………………………………………………….4 §2.1 高炮………………………………………………………………..4 §2.2 基本探测设备 ……………………………………………………5 §2.3 作业人员 ……………………………………………………… §2.4 安全事项…………………………………………………………第三章 技术任务………………………………
高炮人工防雹增雨业务规范
高炮人工防雹增雨业务规范 (试 行)
中国气象局科技教育司 二000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2 §1.1 高炮防雹增雨作业科学依据 ……………………………………2 §1.2 高炮防雹增雨作业技术条件……………………………………..2 §1.3 高炮防雹增雨作业流程……………………………………………3 §1.4 高炮防雹增雨作业程序规定 ……………………………………4 第二章 基础条件 ………………………………………………………….4 §2.1 高炮………………………………………………………………..4 §2.2 基本探测设备 ……………………………………………………5 §2.3 作业人员 ……………………………………………………… §2.4 安全事项…………………………………………………………第三章 技术任务………………………………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6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纲明示: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干知识理一理]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拨云见日想一想]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吗?
试答
提示: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有何表现?
试答
提示:(1)政治:美苏争霸、古巴导弹事件、越南战争。
(2)经济:勃列日涅夫改革、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3)文化:都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总之,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增强,而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并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而美国处于劣势。
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吗?
试答
提示:否。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史论要
1991年,苏联解体
盟友如何成敌人——冷战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 极格局”随之结束。两极格局随 之结束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的出台
军事上 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的成立
美苏争霸
总美国
结政治表现:杜鲁门主义 资本 经济表现:马歇尔计划 主义 阵营 军事表现:北约组织
冷战 政策
冷 战 中 的 对 峙苏联
争 霸华约组织 社会 主义 阵营
两 极 格 局 形 成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二战后期,在雅尔塔会议和其他一些重要会议上, 苏美英等大国在协调了盟国一致行动的同时,也对 战后的世界做出了安排。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西欧普遍衰落,依附美国;东欧依附苏联 ②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头号强国。
③苏联空前强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 政治军事大国
3、二战后,世界大国依据雅尔塔会议等
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其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各自的战略需要, 对世界格局做了两分天下的划分。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1、背景:①二战结束后,美苏在势力均势的基础上,根 据各自的战略需要,对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
……………………………………………………………名校名师推荐…………………………………………………
第27讲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 (2)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2.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局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辨析比较] 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二者根本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企业职工通过购买股票成为企业的股东。 (3)评价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②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