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形而上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形而上学读后有感

亚里士多德定义形而上学为“非物质存在”或“最高程度抽象的存在”的知识.他把形

而上学和神学一起称为“第一哲学”.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求知使人变得明事理而智慧,而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为了研究的第一哲学,就必须弄清楚智慧究竟是“哪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 如何将一个动变原理或性善原理应用于不变事物智慧的探究,《形而上学》 共有14卷且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亲自有计划编撰的,本书大体上分为3个部分,总论,研究哲学的性质,对象,范围。探讨哲学的形成与性质进而评价前人关于“本源”问题的看法,他提出哲学应该研究的十个问题,而全书的基本问题就是对于这个十个问题的回答。他还将哲学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研究存在本身及其固有属性及各学科都要遵循的一般公理等。而第2部分既是亚里士多德本体论思想的集中表述。也是全书的中心内容。

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由古希腊一直传承至今的哲学分支,自始至终都在哲学体系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不妨先来引用一段亚里士多德的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始:“有一门知识静观沉思作为存在的存在和属于它本身的东西。它不同于任何一门就部分而言的知识;因为,其他知识没有一门普遍地考察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从中截

形而上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郭新颖

13050011015生物科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也是哲学的党性。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样就产生意识决定物质,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程度,从而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唯物主义在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因而有以下缺点: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不彻底性、把科学的内容替代了哲学的范畴,所以经不起科学事实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消失。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它概括力一切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都有着各自的缺点和弊端,因而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事情,每一件都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和世界观,更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如何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相信鬼神或上帝,有的人相信老天爷,相信世间安排和祈祷能如愿,他们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认为精神是本原,第一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近现代西方哲学专题作业

学号;S11161004 姓名;郭立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学习心得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著作于1785年出版,正如我们本学期集中学习中使用的苗力田所翻译的后记中所指出的“这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发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H.J.帕通)”。通过本学期的阅读学习,我试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论善的意志

康德认为在世界之中甚至世界之外,只有善的意志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无条件的,绝对善的东西。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善的东西都不具备这一属性,例如勇敢、机智、荣誉这些大众认为善的东西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一个善的意志或者善的品质,以上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随时可以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去干坏事,例如一个人十分乐善好施,我们觉得此人应该被誉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只从一个人的行为和取得的结果去进行是非善恶评价,但是假若此人正是利用乐善好施为手段而去博得别人的拥戴,然后再去变本加厉的干坏事,那么乐善好施在他那里就成为了一个作恶的工具,例如历史上的田成子就是通过乐善好施来收买人心而谋反篡权的。康德认为其他大众认为善的东西充其量只能作为履行善的意志的一种工具,它们具有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已完成

1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出自: ? A、季羡林 ? B、王国维 ? C、郭沫若 ? D、鲁迅 我的答案:B

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 ? A、康德 ? B、尼采 ? C、叔本华 ? D、黑格尔 我的答案:C

3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 ? A、费尔巴哈 ? B、黑格尔 ? C、费希特 ? D、康德 我的答案:D

4

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是由谁提出的? ? A、哥白尼 ? B、康德 ? C、伽利略 ? D、叔本华 我的答案:B

5

王国维主要采用哪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来研究《红楼梦》的? ? A、康德 ? B、克罗齐 ? C、叔本华 ? D、尼采 我的答案:C

6

以下关于康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 B、他的学说对早年的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 C、他是一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的人。 ? D、他是现代哲学的创始人。 我的答案:D

7

牛顿和卢梭对康德有很大影响。 我的答案:√

8

康德曾经去过巴黎求学。 我的答案:×

9

“哲学之说,大多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王国维说的? 我的答案:√

10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汉 译 世 界 学 术 名 著 丛 书

形 而 上 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吴 寿 彭 译

形 而 上 学·1·

形 而 上 学

A)一①

卷(

章 一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

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

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

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

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动物在本性上赋有感觉的官能,有些动物从感觉产生记

忆,有些则不产生记忆。这样,前者就比那些不能记忆的更明

敏而适宜于学习。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

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

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

① 本卷首章简述人类由感觉,记忆,经验,积累智慧以建立理论学术,而哲

学尤为宝贵。次章列叙自然研究中所识万有之常态与变化,综为四因;遂撮举希腊

先哲各家之说略论其得失。9955,105918,等所称“导言”

( )

b a EFGHιIπEψHHιιασ

μFHιI

正当指此卷各章。一般诠疏家如耶格尔(, .)罗斯

( , .)等以卷 第

JaegerW RossWA

九章与卷M 第四第五章相对

“性起”、“性具”、“心具”——华严、天台、禅宗佛性论的形而上学考察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性起”、“性具”、‘I,厶具”——华严、天台、禅宗佛性论的形而上学考察

“性起"、“性具"、“心具"、 监丹

——华严、天台、禅宗佛性论的形而上学考察

摘要:佛性论在探讨众生成佛可能性以及如何成佛等问题的同时,也对于一切事法、一切现象的存在如何、如何被给出,作出了本体论说明。就这个层面而言,佛性论就属于一般形而上学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考察,华严宗主如来藏性起万法;天台宗主中道佛性具足万法;而禅宗则直指众生之自心、本心具足万法。华严宗之性起呈现为一种纵贯式系统的形而上学形态,而天台宗和禅宗分别以性具和心具的思想,l生格呈现为一种圆摄式系统的形而上学形态。

关键词:性起;性具;心具;佛性论;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2—0129—06

乘佛学最初传人中国是以空宗般若学开始的,牟

一、问题的提出:佛性论与一般形而上学

宗三先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吸收佛教是从吸收般若学开始。”【21空宗般若学经过玄学化阐释与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倡导而盛行一时。但是进入南朝以来,随着有宗经论的译传并以其注重“妙有”的佛性论逐渐占据了中国佛学的主导地位,空宗开始式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空宗般若学不再影响中

综合探究_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二哲学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自己课堂所用,效果还不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高二哲学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自己课堂所用,效果还不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说明 事物的变 了事物的 化发展是 发展需要 内外因共 哪两个原 同作用的 因呢? 因呢?两 结果, 结果,两 个原因在 者同时存 发展中的 在,缺一 地位作用 不可。 不可。 相同吗? 相同吗?

结 合

高二哲学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自己课堂所用,效果还不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因和外因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

内因: 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因 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 内部矛盾,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外因: 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 外因 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外部矛盾,它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

高二哲学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自己课堂所用,效果还不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①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 展的根据、根本原因, 展的根据、根本原因, 根据 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 性质和 性质和方向。

高二哲学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自己课堂所用,效果还不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 事

外 因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和薄化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和薄化理论

在当今儒家政治哲学的比较研究的成果中,白彤东的近作《旧邦新命》无疑是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它对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民主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颇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对比与分析。我赞同其中绝大多数的分析细节和结论,也毫不怀疑其研究价值。但在原则性的态度和方法上,却有两点颇难苟同:一是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如果不是否定起码也是某种排斥的态度;二是他所使用的疑似过于泛化的薄化策略。由于这两个不同点对于理解儒家政治哲学以及儒家思想均至关重要,我愿在此对它们作一些反思。本文第一节到第三节试图论证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是由于对儒家资源所涉及的各种维度之间的关系未能予以正确理解造成的。第一节简介排斥儒家形而上学的态度,第二节讨论儒家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运用这四个维度及其之间关系来说明为什么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不成立。最后,第四节讨论泛化的薄化策略所引起的问题。

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的排斥态度可从以下这一段话看出:

我们都知道,宋明儒家发展了儒家的形而上学,而新儒家在这点上基本是追随宋明儒家的。这是很多人偏好晚期儒家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意义有怀疑,那么晚期儒家很强的形而上学倾向就成了问题。与此对照,恰恰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与辩证唯物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一理论体系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论是指人们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派系繁多,相互斗争、相互推翻。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争论的焦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论学派,凡是认为思维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论各种学派。另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但绝大多数哲学家作了肯定的回答。 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南开大学14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作业4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1 分

2.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 分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适合于()

A. 任何历史时代

B. 奴隶社会以后

C.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D. 当代新科技革命以后

满分:1 分

4.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满分:1 分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满分:1 分

6.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