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

“三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三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三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原文及翻译

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原文及翻译

宋:苏洵

原文:

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苟宜也,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乎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以至正而能也。抗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义者,圣人戕天下之器也。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而不悲也。天下而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其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是其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

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原文及翻译

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原文及翻译

宋:苏洵

原文:

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苟宜也,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乎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以至正而能也。抗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义者,圣人戕天下之器也。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而不悲也。天下而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其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是其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

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叫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在不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矛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苏洵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王楠 20140515 中国古代文学

苏洵“论”体文浅谈

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洵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因了儿子的缘故,以“三苏”这一组合的形式而被囊括进去的,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也远不及其二子,且多是散文,于诗词方面的造诣更是无法与长子苏轼相提并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只怪苏轼名声太大,他光芒万丈的身姿之下难免会投下一片阴影,恰好遮住了父亲那虽不张扬却独具一格的身影。也怪我们平时将目光过多的投给了苏轼兄弟,其实细细品味老苏之文,一定会有惊喜,令人读后不禁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呀。

一、 老苏其人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州人。《苏轼族谱》记载,他们家族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苏味道的后裔,“苏氏出自高阳(古帝歂顼)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705——707年) 初, 长史(苏) 味道刺眉州, 卒于官, 一子留于眉州。眉之有苏氏, 自是始。”①

虽为名门大族,苏洵少时并不是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儒家弟子,据记载,苏洵少时落拓不羁,任侠使气,不喜读死书,而是喜欢到处游历,在其《忆山送人》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②可见其性格中叛逆不安的一方面,这与其日后形成的纵横

曾仕强论三国智慧语录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曾仕强品味三国之观后感(9~10篇)

9、泰学:曾仕强论三国智慧:换来的江山观后感

本集主要讲解的是一人要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完成事情,才能事半功倍。从中我知道了以下几点:

1、每一件事情都要从两面来看,只看其一面,并不见得你能获得更多。

2、一件对你来说可能是无用的事物,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掌上宝。所以应该多分析怎样利用自身的优势从某些事物中获得更大好处。反过来说就是有些别人给东西是否只是一些飘渺的荣誉居多,而非对自己可利用的价值更少。

3、在一些事情应该让出一些利益表示诚意,才能在为自己后期获得更多利益。

4、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要自生要一定的能力,还要有洞察和收揽人才的能力。

5、一个人临场反应能力,也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如果没有经验往往就会暴露自己的本意。

6、讲解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用一些循规蹈矩的方法,也可以创造一些另类有创意的方法你去吸引听者,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7、用心听别人讲话,你是能了解一个人的本意的,否者的话要了解一个人是很困难的。

8、如果一个人为了表示内心的感谢或者是你有新的一种用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少说话,用行动来表示。

10、泰学:曾仕强论三国智慧:隔山观虎斗观后感从本集中,主要是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

论三国作文600字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最近,我一直在看我们的必读书《三国演义》。书中描述了汉代末期,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群雄争霸,后来逐渐变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归晋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刘备、不是诸葛亮,而是人人都说奸诈的曹操。今天,我就以我的观念来论一论三国中的几个人物。

先按他们在书中的顺序说起吧。

吕布,可以说是一员虎将,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说。但导致他失败的原因,是他有勇少谋、无端善变、不辨是非。他不听陈宫的建议,反而自以为是所以酿成大祸。他总是和妻妾喝酒寻乐,招来了将士非议,造成军心不稳。最后注定失败。

袁绍,也是当时很厉害的一方霸主,掌管着七、八十万人马。但他与谋士们格格不入,总是意见不同。而袁绍没什么能耐,总是作文无法采纳正确的意见,导致军心不稳。最后,许攸、高览、张郃等相继投降;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也被关羽斩于马下。袁绍失去了这些主力战将和谋士,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再来说说刘备这方。关羽,他一开始能文能武也有大志向,很有可能会成功。可后来慢慢有些骄傲自大,过于轻敌,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三弟张飞,他与关羽都被人称为万人敌”。但他有勇无谋、使军中将士多有怨气,最后注定失败。刘备在失去两个弟弟后悲痛欲绝,无心恋战,最后也痛苦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

《唐太宗论止盗》原文及翻译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附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及翻译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李生论善学者》阅读答案

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4
【bwwdw.com - 博文网】

摘 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属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白浅易懂的的文言文叙述了东汉末年蜀国、魏国、吴国的建立和灭亡。《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世代为百姓口耳相传,形成多个版本,被拍成电影、电视、动画,制作成电子游戏和棋类等。《三国演义》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之成为中国最脍炙人口的小说。对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语言运用、人物刻画、战争描写、文本结构、虚实的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来解析《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三国演义》、解析、艺术成就

1

目 录

中文摘要??????????????????????????????1 目 录???????????????????????????????2 一、绪论??????????????????????????????3 二、语言运用的浅白?????????????????????????4三、人物形象的塑造?????????????????????????5四、战争特点的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