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金元四大家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

中医基础理论 课堂笔记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 寒凉学派 主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 攻下派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 补土派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 “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 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三焦辨证”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

一性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一章 绪 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一章 绪 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 课堂笔记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 寒凉学派 主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 攻下派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 补土派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 “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 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三焦辨证”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

一性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医学的同学,都要考的,所以特意整理了这个笔记,合大家一起分享,我本人也是医学院的。

第一章 绪 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

董领

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a.生理上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b.病理上

?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c.临床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a.气候

?b.昼夜变化:

?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

?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c.地域差异

?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比如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

?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

绪论

1. 2. 3. 4. 5. 6. ?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2.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学说) 3.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2. 3. 4. 5.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3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哲学概念。

(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