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时间
“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时间”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时间”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时间”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篇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重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际:1.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经济: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 国内:1.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2.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
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优越发展条件:
A.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B.地处沿海,交通便利;C.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利于吸引侨资D.依托广阔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3)经济特区建立过程: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将其设为_海南_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从“左”倾错误道路到正确道路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连接点,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始点。学习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的过程,是中国逐渐找到自信,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过程,也是世界认同中国,向中国开放的过程.同时更要通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对章丘的影响来深刻体会对外开放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我们国家今天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实现历史的现实教育的功能。
设计理念:本节课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己搜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热情,出示重点知识和知识线索,使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篇一: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感悟课标新理念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 ⑵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⑵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知识·梳理】
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渐形成,它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方面: (1).五个经济特区
①时间和地点: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
②开设原因: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设特区,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2).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国家又决定开
对外开放论文
篇一: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毛概论文)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对外开放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核心战略路径。30多年来,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力也大大得到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首
先,对外开放是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需要。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创造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是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我们应该很好地吸收,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样,我们就能缩短探索的时间,尽快地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其次,对外开放是利用外资加快国内建设的需要。我们国家底子比较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如果利用好发达国家的资金,使之与我们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结合,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力。这样,就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发挥我们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经济建设。再次,对外开放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国内市场总是有限的,国际市场则是巨大的,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并且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基于上述科学分析,邓小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第六个专题,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一是明确指出对外开放是促进改革和发展的长期的基本国策;二是分析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三是指出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四是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形式;五是揭示实施“走出去”战略
的重要意义;六是说明要用辩证法看待两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
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就要深入而系统地分析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怎样实行对外开放以及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问题。
一、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党在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决了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解决了为什么要扩大对外开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依赖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
邓小平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首先,对外开放是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需要。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创造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是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我们应该很好地吸收,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最全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课概念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或地理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多从历史的角度
大学对外开放 一辩稿
各位观众,评委:
晚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方感谢对方一辩慷慨激昂的陈词,但是,我方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我方的观点是,大学不应该当作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让我们先来明确几个定义。大学,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旅游景点,是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大学为何不应该当作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呢?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旅游景点的社会性质会损害大学的本质。大学的使命是为国家和世界培养人才,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广东省教育厅规定,大学是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的。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大学要开放,但这个开放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开放,是为了让各高校之间实现资源、人力还有师资的共享,并不是当作旅游景点。旅游景点的社会性质完全与大学培养人才的使命相悖。大学以社会目的为目的,就是表明大学已经不是独立于社会的学术和教育机构,而是被社会某种要素支配或主导的非学术机构。
第二、大量游客的涌入必然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北大BBS上一篇帖子说:“有游客拿着旅行包坐到教室里大声聊天,学生忍无可忍后,把游客请了出去。”武汉大学一位学生说:“樱花节一到,食堂基本上都
析对外开放政策理论
维普资讯 F RE I O GN TRADE& CO M M O D I TY NSP ̄| N I E(T O
析对外开放政策理论。张卫平邓小平同志指出:总结历史经验,“
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 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来
是相互的。”何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如关系联结起来,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这对外开放理论。
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起门来关
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国的发展离不中开世界。”一科学论断为我国实行对这
说没有多大发展。“史经验教训说”历明,不开放不行。”
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导和推指动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
对外开放政策的科学理论体系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理论,经历也了萌芽、成和发展的过程,别是党形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理其
三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
对外开放改策的理论依据一
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这
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规
样,社会主义才能战胜资本主义。为此,要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小平同志指出
WTO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问答 - 第3篇 对外开放篇
《WTO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问答》
第三篇 对外开放篇
一、对外开放历程
1、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回顾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时间分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至加入世贸组织前。这一阶段的开放主要是配合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引进外资,开放措施带有“试点”特征,没有开放时间表。我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经验,逐步规范和调整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具体经历了循序渐进的三个过程:一是1979年至1993年,为外资银行进入和起步发展期。1979年,批准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日本输出入银行北京代表处,拉开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1981年7月,批准外资银行在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机构,从事外汇金融业务;1990年9月,上海成为继经济特区以后率先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起,允许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7个沿海城市。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共有76家,平均每年设立5家,资产总额为89亿美元。二是1994年至1997年,外资银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篇一:201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课后案
经济生活 第11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课前案
编制:王丽审核:秦冬梅 寄语: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努力过后的问心无愧。
1.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要
A.放宽市场准入,给外商国民待遇 B.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
C.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D.积极利用外资
2.发展中国家要想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中去。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
①能够推动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②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存在消极影响 ④能加剧全球两极分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在富士康郑州科技园的流水线上,头戴白帽、身穿白褂的技术工人一字排开,一个个配件从他们手中灵巧地“流”过。经过600双手,每天约有27万部苹果手机从这里下线,再运往美国苹果总部,分送到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
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④金融全球化
A. ①② B. 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