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官职武将
“汉代官职武将”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汉代官职武将”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汉代官职武将”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汉代官职
篇一:东汉文武官职表
东汉文武官职表
汉朝武官
一品
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
宋朝官职
篇一:宋朝的地方官制
宋代的地方官制,初期基本上沿袭唐五代旧制。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宋太宗以后,又把全国分为若干路,路相当于唐代的道、元代的省。这就变成为路、州、县三级。
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最低一级,自秦汉以后,历朝相沿不革。宋代的县,设县令、县尉,作为一县的长官。大县还设有主簿一员。《长编》卷11载,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规定县官的定制:“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尉、主簿,凡3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各1员,县令兼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置主簿,兼县尉事。”神宗熙宁以后,令二万户以上的县增置县丞一员,县丞次于县令而位在主簿、县尉之上。南宋时则取消县丞。宋制县的长官称县令。但往往看到史志记载多称为知县,这是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知县就是知县事的简称。据《长编》卷4载,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泛县。常参官知县,自屿等始也。”这是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也就是一县的主要长官。知县有别于县的本官县令,因为是差遣。
州等于秦汉时的郡,隋唐以后改称为州。州的长官,隋唐皆设刺史。赵
清朝官职
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
汉代灯具
品相一一灯光美学专家
从中国的燧人氏钻木取火,到西方的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对火的崇拜一直贯穿人类文明的历史。火带给人温暖与光明,对火的利用和控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灯具的发明,则是古代人民利用火的最佳范例之一。中国古代灯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特别是在两汉时期,各种造型的灯具涌现,造型华丽,设计精巧,堪称古代灯具设计的代表。下面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灯具。
与鼎形铜灯类似,器物一半盖掀起以移轴为支持,翻在另一半盖之上成为灯盘的灯,又称为轱辘灯,汉代时最为流行,有的为方簋形,有的为耳杯形等,而最有特色的是卧羊铜灯。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羊形铜灯▼
西汉羊形铜灯,灯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此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向前卷曲、身躯浑圆、短尾巴,通体无纹样装饰,羊的背部和身躯分铸,用灯时,提拉羊臀上的小钮,翻开羊背平放于羊头之上成为灯盘,灯盘略呈椭圆形,后端有小流口,羊腹中空,可能用以储存灯油,当灯置而不用时,可将灯盘内剩余灯油由小流嘴注入羊腹,羊背再顺势翻回原位。 灯盘展开时▼
羊本为六畜之一,是上古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先秦大夫之祭,牲羊,称“少牢”,商
明代官职
明朝官职表:
目录
[隐藏]
? ? ? ? ? ? ? ?
?
1 宗人府 2 三公 3 三孤 4 太子三师 5 太子三少 6 东宫 7 内阁
o 7.1 中书省 8 中央政府
o 8.1 六部
? 8.1.1 吏部 ? 8.1.2 户部 ? 8.1.3 礼部 ? 8.1.4 兵部 ? 8.1.5 刑部 ? 8.1.6 工部
o 8.2 五寺
? 8.2.1 大理寺 ? 8.2.2 太常寺 ? 8.2.3 光禄寺 ? 8.2.4 太仆寺 ? 8.2.5 鸿胪寺
o 8.3 都察院 o 8.4 通政司 o 8.5 詹事府 o 8.6 翰林院 o 8.7 国子监 o 8.8 六科 o 8.9 钦天监 o 8.10 太医院
o 8.11 五城兵马指挥司 o 8.12 顺天府 o 8.13 僧录司 9 地方
o 9.1 承宣布政使司 o 9.2 提刑按察使司
9.3 行太仆寺 o 9.4 苑马寺
o 9.5 都转运盐使司 o 9.6 盐课提举司 o 9.7 市舶提举司 o 9.8 各 总督 o 9.9 各省 巡抚
? 10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
汉代诗歌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 ?秦代散文 ?汉代辞赋
?汉代政论文及其他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 ?汉代诗歌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
?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 西汉文学
? 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 ?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
?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 ?2、汉赋
?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 ?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 ?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李斯与秦代散文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的语言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如荀
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1、采用铺张手法。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浅谈汉代
篇一:浅谈汉代玉衣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汉代玉衣的发展历程
作者:梁晗清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9期
摘 要 汉代会出现用玉衣作为敛服的高潮,首先缘于汉代社会思想的变迁,其次是汉代经济的发展。西汉初年,并未建立完整的用玉制度,东汉建立后,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礼制的完备,用玉制度严格。东汉末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产生,人们开始从神的微笑中寻找慰藉,东汉末年的经济思想也限制了玉衣的使用,用玉制度只延续到东汉末年。
关键词 玉衣 社会思想 经济思想 用玉制度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淮阳北关东汉陈王刘崇墓,出土有大量的银缕玉衣片,显示当时刘崇下葬时穿着有银缕玉衣。刘崇死后用华丽的银缕玉衣作殓服,足见汉代贵族对玉的重视和推崇。
三代至汉是中国古代用玉制度产生发展并达到高峰的一个阶段,传统玉器中的礼玉制度逐步走向衰落,以玉衣为主体的葬玉制度则逐渐发展成熟并达到高潮。
那么,为什么在汉代会出现用玉衣作为敛服的高潮呢?
首先是汉代社会思想的变迁。汉代社会思想有三大特点:一是汉承秦制;二是汉继楚续;三是尊崇儒术。汉继楚续,楚国地处偏远的西南地带,自古就信仰鬼神,认为人死后还能再生,或者说人死后还要在阴间过
清朝官职
清朝官职
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
汉代坐具漫谈
汉代坐具漫谈
赵晓倩1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汉初,家具工艺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汉代坐具虽淡化了礼制色彩讲
究实用性,但还受一定的等级制度约束。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汉代坐具的发展,与先秦时期相比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坐具种类。透过坐具的工艺制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的审美时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关键词:汉代;坐具;坐具文化
从远古时代至今,坐姿经历了席地而坐到跪坐,然后到垂足而坐的演变,坐姿的变化与坐具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试以汉代坐具为研究对象,谈谈坐具在汉代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一、社会背景
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汉之际长达八年的战乱,土地荒芜,人口剧减,生产凋敝,百业俱废,急需休养生息。公元前206年高祖刘邦建立的汉王朝为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权巩固的需要,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文景之治”到“汉武中兴”,封建经济及中央集权统治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强盛。“者的努力,随后几十年的政治稳定也使汉帝国迎来了全面繁荣。“汉六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