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精品专题课后练习【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A.20°B.23°26′C.30°D.66°34′
【小题2】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地球越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
点()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考点】高中地理知识点》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由图中信息可知,PQ分别为夏至日和冬至日,L和S代表的是黄赤交角,即为23°26′。【小题2】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半球,但开始向南移动。
考点:该题考查黄赤交角和太阳回归运动。
2.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答案】B
【考点】高中地理知识点》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
试题
如何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
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 包志珍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1.本课程是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 演进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主线整体规划内容目标 的设置与实施。------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标
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性文科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 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 经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关系,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理念,以便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处理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标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一:通过了解古代区域文明,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 域文明的影响
方案二:通过探究地理区域,揭示地理条件对文明多样性 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方案一:通过了解古代区域文明,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 域文明的影响(一)呈现公元前2000年世界文明地图、地球上五带划 分图、世界地形图,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依托良好的自 然环境。
(二)设计表格,例举古代五大早期文明创造的主要成就 探究这些成就形成原因,理解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 影响。 (三)建构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鲁教版必修1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 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
二、 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第一篇: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专业班级:金融101班
学号:7044110001 姓名:曾宪根
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低碳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说循环经济使可持续发展进入“汽车时代”,那么低碳经济将把可持续发展带入“航空时代”。 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因此,系统探讨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低碳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同样是在2003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B模式: 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并掀起了发展模式的B与A之争。布朗把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称做“
专用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检测卷湘教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必考部分(共7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读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 C.呈环形 D.呈团状 2.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顺河谷而建 B.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
解析 图示村落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河谷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适宜村落的发展。 答案 1.B 2.A
读下图,回答3~4题。
3.左上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域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
4.读右上图,某铁路线规划要连接A、B两点,有Ⅰ线、Ⅱ线和Ⅲ线三种方案。综合各种因
1
素,正确的选择是( )
A.Ⅰ B.Ⅱ C.Ⅲ D.Ⅱ和Ⅲ
解析 第3题,鞍部地势相对较低,施工的工程量小,造价低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3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含答案
2018高考地理全国用二轮讲义:专题3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 含答案 专题三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要考点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1.不同地形类型对聚落的影响
在进行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可总结如下图所示:
疗养院与医院的区别以及环境因素对疗养院选址的影响
严格地说疗养院应属于医疗机构,而并非属于医院,它们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和特殊的社会人群,通过医务人员应用医学科学技术作为服务的主要手段,诊治病人,照护病人,为病人提供综合服务。而疗养院则是运用疗养因子为基础的,在规定的生活制度下专门为增强体质、疾病疗养、康复疗养和健康疗养而设立在疗养地(区)的医疗机构。疗养院具有的特点是由其疗养因子和主要应用范围所决定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1.设院地址不同
疗养院一般设在具有某种天然疗养因子的、自然环境比较清静优美的疗养地(区),而医院一般设在城镇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或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比较集中的地区。
2.收住对象不同
3.设备条件不同
4.主要手段不同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总结学案中图版必修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末总结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教材P78 思考
盛行西北风的某地,化工厂应建在居住区的东南方。因为化工厂是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厂,若建在西北方,大气污染物会随风扩散到居住地,造成污染危害,建在东南方会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
教材P80 思考
在山区修建铁路,所需工程量较大,造价也高,所以选线时往往选择在利于或便于修建铁路的地形单元上,如在山间盆地或山谷处;而平原地形则相对较为容易,工程造价较低。
在平原发展河运与铁路线路,虽然工程量、造价方面占有优势,但要占用大量农耕田地。 教材P82 思考
1.修建青藏铁路的不利因素
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在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时,一起出现了。
(1)冻土问题是修建青藏铁路最主要的技术难题。规划中的青藏铁路全长1 956公里,
1
海拔4 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约600公里,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
(2)为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他们建起了目前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
第一节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第1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
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
第三节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文D.矿产资源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 )
A.团块状B.带状
C.网状D.棋盘状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邻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第2题,M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应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
【答案】 1.A 2.B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回答3~4题。
3.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 )
1 / 7
A.滨海地区B.丘陵地区
C.盆地地区D.河谷地区
4.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
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
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
【解析】第3题,不同的地
2019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高中地理 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
精 品 地 理 教 辅 资 料
2019.5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请把所选的答案字母代号填入括号内。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3.下列“日本工业区、城市和其特点”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 A.名古屋-丰田-汽车城 B.阪神-筑波-科学技术城
C.北九州-福山-世界规模最大的钢铁厂 D.京滨-长崎-日本最大的造船工业中心 4.有关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较平坦,海拔平均在500mm以下 B.夏季普遍高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侯变化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及其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分组,把相互邻近的4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全班共13组左右。
(2)分发卡片,每小组4张卡片(卡片已编号,卡上的问题用纸条封住)。
上课:探索部分:全球气候变化
[师]介绍旅游景点——楼兰故城,播放楼兰故城的位置图。
然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