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精简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精简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精简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Etiology of DIC)

DIC的病因分类

类型主要疾病

感染性疾病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肿瘤性

疾病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血液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

白血症等

妇产科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

疾病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of DIC)

DIC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因此,启动凝血过程的

病 理 生 理 学 -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病 理 生 理 学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04年11月 教案完成时间 2004年7月

课程名称 教 师 病理生理学 涂自智 年 级 02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学 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肖献忠 主编《病理生理学》高教出版社第一版 1. 掌握正常机体维持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机制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作用。 2. 掌握几个重要概念:DIC、组织因子、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FDP、D-二聚体、鱼精蛋白副凝实验。 3. 掌握DIC的发病机制和其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与机制。 4. 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类型。 5. 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与其作用机制和DIC的分期、分型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6. 了解DIC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和病例分析。 教学基本内容与时间分配: 2个课时 (共100分钟)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病例生理教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例生理教义

讲授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诱发因素 分期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病例生理教义

内凝系统 S K Ⅹ ⅡHMWK

表 PK Ⅹ a Ⅱ 凝血旁路 (选择通路) 选择通路) Ⅹ ⅠaCa2+

面 激 活

Ⅹ Ⅰ Ⅹ Ⅰ

Ⅸa PF3 Ⅷ Ca2+

外凝系统

磷 脂 表

Ca2+

Ⅹ催化作用 变化的方向

Ⅹa PF3 Ⅴ Ca2+

(传统通路) 面 传统通路) 阶 Ⅹ 段

Ⅱ Ⅰ

Ⅱa

Ca2+ ⅩⅢ ⅩⅢa

血纤维形成

Ⅰa

Ⅰa Ⅰa Ⅰa Ⅰa

血液凝固机制

病例生理教义

凝血过程三个阶段: 凝血过程三个阶段:

内凝途径

外凝途径

凝血活酶形成 ( Ⅹa Ⅴ PL Ca2+ ) 反馈性加速凝血酶原 向凝血酶的转化 凝血酶生成 诱导血小板的不可逆聚集 激活Ⅻ 激活Ⅻ,ⅩIII 激活纤溶酶原, 激活纤溶酶原,增强 纤溶系统活性 纤维蛋白生成

病例生理教义

DIC病因 病因 如内毒素等 Ⅻ 激肽释放酶原 纤溶酶 激肽原 激肽 激肽释放酶 低血压 Ⅻa

激肽的激活

病例生理教义

凝血系统 Ⅻ Ⅻa Ⅻf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原活 化素原 纤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多选题A型题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 A.独立疾病 D.体征 B.临床症候群 E.症状 C.病理过程 [答案] C

[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而引起的一种以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2.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答案] C

[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

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D.纤溶亢进 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 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答案] E

[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 A.败血症 D.胰腺癌 B.宫内死胎 E.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多选题A型题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 A.独立疾病 D.体征 B.临床症候群 E.症状 C.病理过程 [答案] C

[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而引起的一种以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2.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答案] C

[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

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D.纤溶亢进 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 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答案] E

[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 A.败血症 D.胰腺癌 B.宫内死胎 E.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复习提要

一、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二、常见病因

败血症、病毒血症; 烧伤、创伤、挤压伤;血管内溶血、输血反应; 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 严重肝脏疾病

三、发生机制

DIC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损伤,分别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以凝血机能失常为主的病理生理改变。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细菌、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创伤及大手术、缺氧、酸中毒等均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使内皮下的胶原暴露,由于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可使血液中流动的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Ⅻ激活(Ⅻα)而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

此外,活化的Ⅻ因子(Ⅻa)可使血浆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 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 KK),激活激肽系统引起小血管扩张;Ⅻa因子还可激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王岩, 苏萍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537000中国新生儿科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NEONATOLOGY2009,24(4)7次

参考文献(25条)

1.Levi M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外文期刊] 2004

2.颜存粮;彭黎明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实验诊断的系统评价[期刊论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11)

3.Yu M;Nardella A;Pechet L Screening test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guidelines forrapid and specific laboratory diagnosis[外文期刊] 2000

4.王静莲;徐太林;张旭亚 胎盘早剥致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及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4(5)

5.Michael DW;Stelhonse L The inve

项目管理是房地产开发的中心环节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维普资讯

2 4 7 0 . 0

房地产论坛

项目管理是房地产开发的中心环节蒋进(苏电信实业侨宁置业有限公司工程部,江苏江南京 2 0 ) 0 01 1

要:项目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样,在房地产行业,项目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保障产品品质、取

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关键词:项目管理;产品品质;经济效益

房地产项目建设是房地产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过程由项目建设准备、标投标、其招建

地产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开发项目管理作为房地产企业经营过程中保障产品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

设施工和验收交付后使用四个阶段组成。建筑产品作为特殊的商品,次性投资大、设周期长、一建 使用寿命长,全生命期均需维护,购房者可以说是花费了巨资,因此房产的品质可谓“高无上”至。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持续、久、康发展,须长健必重视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以保证产品的品质,时刻维护自身的声誉。 建设部第 4号令 (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暂行 1《城办法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了房地产开发项目质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房地产建筑市场的建筑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质量通病不同程度的存在。 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日前在大连召开的 ( 《中国房地产协会开发委 2 0年主任委员会议暨房地 04

产形

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第十章 班主任工作(14年)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选择

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育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

力量

2、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A )。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C.共同的生活准则 D.一定的组织结构

3、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A )正式提出了“班级”一词。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马卡连柯

D.杜威

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C)。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5、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C )。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6、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A )。

A.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B.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管理

C.以师生管理为中心的管理D.以集体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7、“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B )。

A.美国B.英国C.日本D.法国

8、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

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

9、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对经不同处理的实验动物输入氯化氨,观察出现症状所需氯化铵用量及时间,以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了解降低肠道pH及注射谷氨酸是针对氨中毒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方法】将家兔麻醉后实施腹部手术,结扎家兔肝脏的其中3叶,静脉注射氯化铵,观察家兔是否出现行为异常。对出现行为异常的家兔静脉进行救治。【结果】在向家兔十二指肠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的过程中,家兔的呼吸加快,皮肤黏膜发绀,角膜反射消失,最终出现全身抽搐、肌震颤、角弓反张,注射复方氯化铵溶液的总量为30ml,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8.18ml。治疗后抽搐减轻,之后消失。但虽经治疗,家兔最终死亡。【结论】当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将氨转化为尿素的能力减弱,可导致血氨升高,间尔影响脑的功能。 关键词 氨中毒;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各种严重肝脏疾病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而且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对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提出多种假说,但目前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满意解释肝性脑病时肝脏功能异常、神经系

[1]

统紊乱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就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