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三曹作品分析建安风骨
“结合三曹作品分析建安风骨”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结合三曹作品分析建安风骨”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结合三曹作品分析建安风骨”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三曹雄起_建安风骨之髓
中国古代文学,建安风骨的精髓
学苑撷英
筅
三曹雄起:建安风骨之髓
□景圣琪(南通电视大学,江苏南通226006)
关键词:三曹摘
建安风骨
帝王
、应
、刘桢)继承
要: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
“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而作为建安文学领袖的曹氏父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文学史上子,其整体风格上的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成为贯穿建安风骨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核心和精髓。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应
、刘
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雄霸“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人尊为典范。
文风形成的渊薮。刘师培先生概括建安文学四个特点为“清峻、通脱、骋辞、华靡”。“骋辞”、“华靡”均就文采而言。刘勰论三曹、七子,首重其在辞采方面的“文”(语言才华)的方面,而风骨才华,但只是都偏重强调的是内在的“质”的方面,以文害质的倾向正是然而从这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建安刘勰所要反对的。
风骨的确是“风”胜于“骨”的。
3、建安文学从根本上是抒情的、感伤的文学,缺“骨力”
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2
(2015)届本科生学科论文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院 系 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 学 号 1101020626 姓 名 杨云南 指 导 教 师 何忠盛 副教授 成 绩
题 目 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2013年5月
绵阳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论文
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学 生:杨云南 指导老师:何忠盛
摘 要:儒家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东汉末年轰然倒塌,人民的思维方式及思考问题层面,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亦反映了时代精神,使得建安 文学(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即“三曹”和“建安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使得诗、赋、文创作皆有新的突破,
曹氏父子与建安风骨
曹氏父子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自觉的时代建安:196——220 东汉末代皇帝献帝刘协的年号 曹操、曹丕、曹叡时代的文学创作 历史:兵荒马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文学史:光彩夺目、影响深远的文学自觉的时代
1、文人雅士填词抒情的风气日渐兴起 2、专门有一批文人致力于文学创作 3、文学创作还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建安风骨
曹氏父子之曹操出身:父曹嵩是宦官的养子 早年: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 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 崭露头角:参与伐董卓的战争,后独自发 展自己的势力,开始南北征战。 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丞相之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的个性多才多艺:精通书法;深爱音乐特别是民间俗 乐;喜好围棋,深谙酿酒技术和烹调技术,懂 得养生及建筑设计 多才多艺之士,于三国时仅得两人,一曰蜀武 侯(诸葛亮),一曰魏武帝。 ——清代学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酷爱文学,喜欢读书,雅好诗文 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 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 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魏书》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 勇于变革风气 勤于创作:至今留存的诗歌约二十首诗 倡导文学,影响家风 网络英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
曹氏父子之曹丕曹操
论建安风骨的文学精神
论
建
安
风
骨
的
文
学
精
神
姓名:孙 阳 博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104110102班
孙阳博 对外汉语专业 104110102班
【摘要】:建安风骨作为文学史上特异的景观,历来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者
往往关注于建安诗人与时代风气之关系,而忽略了文学系统内部之间的一种延续性。其实,
建安风骨的形成在极大程度上是文学内部的一种演变,是文学精神的一种展现与更迭,毫无
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
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透过“文风 ”它更深入的体现了建安风骨的
真正文学气质与精神。
【关键字】:建安风骨、形式、精神
“建安风骨”是研究中国诗歌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上承强汉,下启盛唐。对于“建
安风骨”,李白有诗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陈子昂也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中这样评价“建安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类似的对评价与
赞誉数不胜数,真可谓古诗风气至此为之一变。
要论述“建安风骨”,首先必须明了其内涵。所谓“建安”,顾名思义,是指东汉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作品介绍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而每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悲剧性命运。
侍萍,一个因被丈夫、富贵人家的公子抛弃的不幸女人;蘩漪,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向往爱情的,却与自己丈夫的儿子发生了不为常理所接受的感情,而最终因自己的被压抑、叛逆而失去一切的悲剧性女性;以及四凤,这个刚刚成熟,刚刚憧憬美好,刚刚尝试爱情,而无情的命运却戏弄她,她的爱人竟然是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最终因绝望断然离世的无辜的命运作弄者。
三个女人纠结在两个男人之间,真情、虚假,其间穿插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矛盾、人性的矛盾,真切的反映出解放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悲惨命运。同时又反映出当时社会所谓上层社会表面堂皇背后却早已腐朽的境地,通过悲剧性的故事,来阐明这种腐朽的环境最终的去处——在狂暴的暴风雷雨中被无情的毁灭??。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悲剧性的故事往往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不公正荒谬困境的失望、无法寻找到出路而表现出来解脱方式。正如别林斯基说的:“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既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曹禺本身出生在没落的所谓上层社会
建安七子、初唐四杰、三曹三苏:最全的诗歌流派知识
建安七子、初唐四杰、三曹三苏:最全的诗歌流派知识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屈宋】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代表作品有《离骚》等。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过,屈宋虽并称,也有共同之处,但成就的大小却不能相提并论。
1
【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三曹】
三曹指汉魏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
风骨
“风骨”论
“风骨”是刘勰所倡导的一种文学风格。“风骨”是受到魏晋人物品评风气而出现的术语。《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晋安帝纪》:“羲之风骨清举。”《世说新语·轻诋》篇:“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又《宋书·武帝纪》:“(刘裕)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桓)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此外,刘劭又提出“骨”、“气”、“力”与人物的内存在精神的必然联系:“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人物志·九征》);“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人物志·八观》)。
两晋以后,开始出现用“骨势”、“骨力”、“骨气”、“风骨”来评论书法、绘画。《南齐王僧虔论书》:“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崔、杜之后,共推张芝、仲将,谓之笔圣。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曹不兴条:“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哉!”又张墨、荀 条:“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
继书法、绘画评论之后,刘勰始借“风骨”论文。《文心雕龙·风骨》篇云:“是以
风骨
“风骨”论
“风骨”是刘勰所倡导的一种文学风格。“风骨”是受到魏晋人物品评风气而出现的术语。《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晋安帝纪》:“羲之风骨清举。”《世说新语·轻诋》篇:“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又《宋书·武帝纪》:“(刘裕)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桓)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此外,刘劭又提出“骨”、“气”、“力”与人物的内存在精神的必然联系:“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人物志·九征》);“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人物志·八观》)。
两晋以后,开始出现用“骨势”、“骨力”、“骨气”、“风骨”来评论书法、绘画。《南齐王僧虔论书》:“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崔、杜之后,共推张芝、仲将,谓之笔圣。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曹不兴条:“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哉!”又张墨、荀 条:“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
继书法、绘画评论之后,刘勰始借“风骨”论文。《文心雕龙·风骨》篇云:“是以
何谓风骨
何谓“风骨” ——读《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有感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刘卫征
学号:1012425
何谓风骨
——读《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有感
摘要:何谓风骨?一直以来,对“风骨”一词总是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借以形容一个人的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之类的大丈夫形象。但是真正读过《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对\风骨\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同时呢,在阅读相关论文的同时,我发现很多人对于“风骨”一词的认识也是莫衷一是的。故在这里,笔者将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于“风骨”的看法。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风骨
一、 “风骨”的历史由来 提及“风骨”,相信更多的人会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进而举出历史上诸如岳飞、文天祥一类清风傲骨的人为之例证,当然了也会自然地想到秦桧一类委曲求全、卖国求荣的大佞臣,二者相比,突出前者的高风亮节。由此可见,“风骨”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和人的品格紧密地联系起来。但事实上,“风骨”的含义仅限于此吗?或者说“风骨”一词就是为了形容士人英雄的高洁品质而产生的吗?当然不是。“风骨”绝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广泛涉及到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