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作者:潘文杰
来源:《青苹果·高二版》2016年第05期
在学习中,对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很多学生一知半解。下文拟从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内涵和评价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天人感应思想是我国一种很古老的思想,起源很早,《诗经》《尚书》《周易》等古籍中都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天人感应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管仲、孔子、墨子、邹衍以及范蠡的哲学思想中,其中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影响甚巨。到了汉代,随着天文、历法等的发展,天人感应成了人们宇宙观的基本概念,秦汉之际的天人感应观念成为时代的共识,人们运用天文气象来解释和指导社会生活。汉朝初年,《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为汉代思想家进一步发展天人感应思想提供了实证依据。《淮南子》对于天人相类的表述则更加明确,也更加系统,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内在的有机联系,此书代表了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但是,《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只是停留在对天人
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姓名:梁丽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伦理学
指导教师:关健英
2009032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
汉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学大师的教育思想
第二讲
汉代孔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学大师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了解其对三纲五常、 1.了解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了解其对三纲五常、 论正谊明道、 强勉” 圣化” 论正谊明道、“强勉”和“圣化”的论述 2.理解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理解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3.掌握董仲舒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以及三大文教政策的建 议。 教学内容要点: 教学内容要点: 重点: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重点: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难点:董仲舒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难点:董仲舒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学大师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生于公元前179年 卒于公元前104 179 享年75 75岁 年,享年75岁。 董仲舒自幼勤习儒家经典,是研究《春秋公羊》学的著名 董仲舒自幼勤习儒家经典,是研究《春秋公羊》 学者. 学者. 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受到时人 三年不窥园” 的尊敬和爱戴,许多人纷纷聚其门下拜他为师, 的
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姓名:梁丽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伦理学
指导教师:关健英
2009032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
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29卷 第3期Vol.29 No.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03年5月May,2003
/天人合一0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徐春根
(嘉应学院政法系,广东梅州514015)
X
摘 要: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
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0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神人以和;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0;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0。/天人合一0思想基本意蕴有四:即政治管理之策;生存状态;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天人合一0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0有/天0;(2)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3)要建构/民胞物与0的全球伦理;(4)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生。
关键词:天人合一;紧张关系;生存状态;精神境界;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3)0
董仲舒的观点
篇一: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期末考试(20)
1在西汉被称为群儒之首的是?1.0 分 A、公孙弘 B、董仲舒 C、倪宽 D、东方朔
我的答案:B
2用什么办法可以把两句完全不搭杠的话合理地联系起来。1.0 分 A、想象力 B、幸福力 C、对比力 D、分析力
3以下对豁达的理解正确的是?1.0 分 A、坚持实现所有的欲望 B、重视失去的事物 C、舍欲而不舍身 D、关注自己没有的
4关于玄学说法不正确的是()。1.0 分 A、新道家
B、切中了道家的不足之处 C、志在改变儒家僵化的体制 D、尚清言
5庄子的思想中人要幸福就要有一种?1.0 分 A、全待之乐 B、否待之乐 C、有待之乐 D、无待之乐
6练习颜真卿的楷体书法需要的特性不包括1.0 分 A、正 B、圆 C、大气 D、长寿
7下列关于大乘佛教的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它对中国影响不大
B、它认为可以有无数的佛同时存在 C、大乘佛教不包括禅宗 D、大乘佛教即南传佛教
8下列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说法错误的是?1.0 分A、它是孔子说的。
我的答案:A
我的答案:C
我的答案:B
我的答案:D
我的答案:B
我的答案:B
B、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 C、它割裂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D、它出自《论语》。
9那
简析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简析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虽然平时自己经常会听到“天人合一”思想,但是我并没有对此多想过。如今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也不能对这个思想下个准确的定义,所以我不再纠结怎么对这个思想下定义,而是思考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天,一个是人。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对天抱着敬畏之心,这里的“天”指的是包括日月星辰等天象以及气候、气象等。而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天与人处在一种平衡的关系中。到之后的刀耕火种,甚至到之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人们也一直都是靠天吃饭,在这种农耕文明中,“天”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夏人作历法,让人符合天的规律。孔子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近现代出土的殷墟卜辞就可以很好的说明殷人对拥有至高地位的“天”的一种绝对敬畏与无限向往的心理。进而在武王伐纣时,纣王的反应是“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纣王的疑问让西周的统治者明白:纣王虽拥有“天命”,但最终却丢掉了自己的江山和性命,这说明“天命”并不是某一氏族的永享专利。要怎样才能永久拥有“天命”?西周统治者认为纣王之所以失去“天命”,是
简析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简析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虽然平时自己经常会听到“天人合一”思想,但是我并没有对此多想过。如今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也不能对这个思想下个准确的定义,所以我不再纠结怎么对这个思想下定义,而是思考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天,一个是人。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对天抱着敬畏之心,这里的“天”指的是包括日月星辰等天象以及气候、气象等。而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天与人处在一种平衡的关系中。到之后的刀耕火种,甚至到之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人们也一直都是靠天吃饭,在这种农耕文明中,“天”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夏人作历法,让人符合天的规律。孔子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近现代出土的殷墟卜辞就可以很好的说明殷人对拥有至高地位的“天”的一种绝对敬畏与无限向往的心理。进而在武王伐纣时,纣王的反应是“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纣王的疑问让西周的统治者明白:纣王虽拥有“天命”,但最终却丢掉了自己的江山和性命,这说明“天命”并不是某一氏族的永享专利。要怎样才能永久拥有“天命”?西周统治者认为纣王之所以失去“天命”,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天人合一在中国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而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
但是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天人合一在中国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而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
但是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