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相关的资料有哪些?“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4)

获奖者 国籍 年份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1901年 荷兰 夫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1903年 瑞典 乌斯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1911年 玛丽·居里

维克多·格林尼亚 1912年 保罗·萨巴捷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1924年 未颁奖 英国 德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德国 德国 波兰 法国 法国 瑞士 美国 德国获奖原因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提出了电离理论”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4)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发布人:山地 发布日期:2010-10-12 15:14:41 阅读次数:378

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2日电 由于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和安德鲁·法尔2日被授予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梅洛是在美国家中接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电话的,当时是当地时间4时40分左右。梅洛对媒体表示他感到“非常惊讶”,“到现在还没回过神来”。他说:“我有预感可能得奖,但我才45岁啊,原本以为10年或20年后才会得奖呢。”梅洛说,他的部分奖金将用于慈善事业。

法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说,获奖的感觉真是非常美妙,“一开始,我都不敢相信,它也许是个梦,或者有人搞错了,但又想这不可能。能获奖真是太棒了!”他说:“我还是以前的我,我的人生追求仍很简单,那就是研究、科学、教学和家庭。我不想有什么改变。”(完)

2

新华网华盛顿10月15日电(记者刘洪) 15日凌晨接到外界打来的通知或祝贺电话时,3名获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反应几乎一致:对获奖先是感到“困惑”,继而则是无比兴奋和“光荣”。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里克巴顿简介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爵士,FRS(Sir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年9月8日 - 1998年3月16日),英国化学家,196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二十世纪有机化学巨匠。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录

[隐藏]

? ? ? ? ? ?

1 早年经历 2 学术生涯 3 学术贡献 4 段子

5 带巴顿的人名反应 6 参考文献

早年经历

巴顿出生于英国一个木匠家庭,祖上三代是木匠,到他是第四代。巴顿中学毕业后还的确从事了一年木匠生涯。当时他父亲亡故,家里正指着他继承祖业。一年后巴顿就厌烦了木工活,于是就考大学学化学去了。

学术生涯

巴顿的学术生涯基本特点就是“漂”,流离颠沛。在帝国大学坐稳位子之前就先后在很多小学校呆过。他还一度在一个私人企业做过技术人员。这些看似琐碎的经历其实真正地丰富和拓宽了巴顿的学识。因为这帅锅十分好学。干哪行都十分钻研。比如他在私人企业工作时就跟一个老德国技工学会了很多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而这些最终在他后期研究自由基化学时派上了大用场。巴顿广阔的知识面使得他比其他有机同行看问题能看得更远。 巴顿晚年也一直在漂。他60岁的时候在英国伦敦帝国大学被强

亚利耶·瓦谢尔资料,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5)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5)

获奖者 国籍 年份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1901年 荷兰 夫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1903年 瑞典 乌斯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1911年 玛丽·居里

维克多·格林尼亚 1912年 保罗·萨巴捷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1924年 未颁奖 英国 德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德国 德国 波兰 法国 法国 瑞士 美国 德国获奖原因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提出了电离理论”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题目)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17.1)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

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也不满意,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民更是期盼互联网能够成为变革教育的神器,正像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一样,来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

的确,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世界。而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上个世纪60年代计算机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提出机器教学,就提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2001以后至今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2001以后至今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访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贡献之一是发明了对有机分子进行结构分析的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访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190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汇总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 (Jacobus He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 (He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 (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