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墨家经典名言
“儒家道家墨家经典名言”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儒家道家墨家经典名言”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儒家道家墨家经典名言”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做仁礼一体。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摘 要】儒家道家延续了2000多年,两家的思想在闪烁着光芒,影响着后
世。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政治效应、价值体现、“有”“无”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儒家和道家分别形成了出世和入世的哲学。
【关键词】儒家;道家;思想;异同点
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儒家道家之所以得到2000多年的延续,是两家的思想在闪烁着光芒,影响着后世。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儒道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一、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一)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
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论文
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论文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儒道互补,庄禅相通,三者共同构成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精髓。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因此,美学(诗论、乐论、文心、艺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持征和演变作一番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从儒家美学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意韵。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解决他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命题的。首先,孔子把“诗”、“乐”、“艺”看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其次,孔子很重视艺术的美与善的统一。再次,孔子还把美善统一的要求运用于人格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出了著名的“文质彬彬”说。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
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道德篇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
儒家与墨家相通关系
浅谈儒家与墨家相通关系
摘要:儒墨两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两大流派,学界对两家学术观点的相通相用之处已有很多的论证,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儒家的“仁爱”与“礼”的关系,以及墨家的“义”与“兼爱”关系,分析儒墨的治国宗旨、人治主义思想、以及对群体利益的重视,再次验证儒墨的相近相用,就墨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来讲,这也是对学界的主流思想的一个汇总和补充。 关键词:仁爱;礼;兼爱;义;人治主义; 1、概述春秋战国两家崛起及两家的关系
春秋末年,列国混战,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九流十家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因而以老子、孔子、墨子为起端的诸子思潮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天下失官,学在四夷。《淮南子.要略》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以得知,儒学的分化正是墨学产生的起点,儒墨也就必有相通之处。墨家也承认孔子思想有“当而不可易”之处,所以孔墨思想关系十分的紧密。
2、论述儒家“礼”与“仁爱”之关系
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仁”和“礼”。在《论语》中“礼”字出现74次,其中不见孔子对“礼”下任何概括性的定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我看
浅谈“仁爱”与“兼爱”
内容提要: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现代价值提供具体佐证。
关键词:仁爱 兼爱 爱有差 爱无差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
“仁爱”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孔子在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人”。爱人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说‘仁’不仅要求爱亲,而且要‘泛爱众’。” “泛爱众”就是普遍的爱众人。不过,这里所说的“爱众”相对于“爱亲”而言,是指爱父兄以外的氏族其他成员,并没有超出氏族宗法关系范围。因而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根据,仍是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氏族感情。但“爱亲”与“爱众”毕竟反映了两个不同层次的伦理关系。“爱亲”所涉及的是父子、兄弟关系,而“泛爱众”所涉及的则是氏族成员间的普遍关系,它要求爱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我看
浅谈“仁爱”与“兼爱”
内容提要: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现代价值提供具体佐证。
关键词:仁爱 兼爱 爱有差 爱无差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
“仁爱”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孔子在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人”。爱人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说‘仁’不仅要求爱亲,而且要‘泛爱众’。” “泛爱众”就是普遍的爱众人。不过,这里所说的“爱众”相对于“爱亲”而言,是指爱父兄以外的氏族其他成员,并没有超出氏族宗法关系范围。因而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根据,仍是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氏族感情。但“爱亲”与“爱众”毕竟反映了两个不同层次的伦理关系。“爱亲”所涉及的是父子、兄弟关系,而“泛爱众”所涉及的则是氏族成员间的普遍关系,它要求爱
道家经典语录
篇一: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的关系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的关系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作为中国占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而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作为他们思想学说中的一部分有相同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某些差异。当然,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他们之间的文艺思想关系是
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相同之处
1.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都批判了社会现实
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时期两大思想流派,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论语》中礼坏乐崩的状态感到痛心疾首,希望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所以在政治上,主张继承和恢复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道家学派的庄子,同样也在文艺思想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逍遥游》里面通过对绝对自由的渴望反对现实社会的人身束缚。
2、道家和儒家在文艺思想方面都重视创作主体的个人修养,主张通过提高创作主体的修养,从而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主张“知言”“养气”,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所谓“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必须用正义与圣人之道相配合去培养子这种人格修养,才能培养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的关系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的关系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作为中国占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而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作为他们思想学说中的一部分有相同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某些差异。当然,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他们之间的文艺思想关系是
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相同之处
1.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都批判了社会现实
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时期两大思想流派,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论语》中礼坏乐崩的状态感到痛心疾首,希望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所以在政治上,主张继承和恢复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道家学派的庄子,同样也在文艺思想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逍遥游》里面通过对绝对自由的渴望反对现实社会的人身束缚。
2、道家和儒家在文艺思想方面都重视创作主体的个人修养,主张通过提高创作主体的修养,从而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主张“知言”“养气”,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所谓“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必须用正义与圣人之道相配合去培养子这种人格修养,才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