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部分 绪论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城市规划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课,系统讲授中国和外国城市建设发展史,论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城市各物质要素发展与演变以及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等理论问题。
二、基本要求
科学、全面认识城市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各种现象,并总结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规律,正确地继承世界各国优秀的城市历史遗产及城市规划设计传统,为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提供历史借鉴。
三、教学基本内容
中国城市建设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历史。通过重要实例分析城市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关系。
四、使用教材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五、主要参考书籍
① 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②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③ 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④ 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⑤ 贺业矩,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⑥ 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 图文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
?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
月。
?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
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 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 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 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 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
?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
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
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
2.1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 2.1.1聚居与原始聚落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 (2)原始居住:
(1)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 古代居住
(2)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
(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 2.1.2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品形成 剩余产品
(2)生产力发展 第二、三产业 城市的形成 剩余劳动力
(3)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
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 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4.商品交易的场所
5.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二. 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1 / 30
目录
上篇 古代部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伴随着
城市建设史
一以下为古籍摘句,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其含义,并说出其出处
1、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为市场与居民区,市与朝各百步见方。
2、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九轨《周礼?考工记》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郊外大道宽五轨;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3、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4、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筑城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
5、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中午的时候形成集市,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来进行交易,这样能聚集天下的财物,交易后了就能离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6、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吴越春秋》一般古代的城市有内城和外城,郭指外城,也就是说建造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
城市建设史 - 图文
北京城市中轴线
摘要:中轴线是北京城建筑规划的一大特征。传统意义上,中轴线是一条7.8公里的城市规划带,贯穿着北京城的南北。这条线上坐落着众多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古建筑群,它们见证了北京城近80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使中轴线成为北京一道记忆的轴线。在北京新城市规划中,这条轴线继续向北延伸至13公里,2008年奥运会活动中心区即设立在中轴线的北端。
新建筑在旧建筑旁崛起,北京城的面貌在改变。不过,几百年来北京城中轴线的布局以及这条中轴线的面貌始终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它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为今日北京连接起了昨天与未来。本篇文章将介绍不同时期中轴线及其延伸线上的变化,以及中轴线区域的人文生活景观与周边建筑规划,并讲述中轴线后中国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北京,中轴线,变迁,格局,空间结构,发展
中轴线的起源
要探讨中轴线的起源,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城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王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皇城中间是宫城。皇城比宫城大一点。这在北京城的布局中没有变化,北京城的皇城就在中间,然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
城市建设史 - 图文
北京城市中轴线
摘要:中轴线是北京城建筑规划的一大特征。传统意义上,中轴线是一条7.8公里的城市规划带,贯穿着北京城的南北。这条线上坐落着众多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古建筑群,它们见证了北京城近80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使中轴线成为北京一道记忆的轴线。在北京新城市规划中,这条轴线继续向北延伸至13公里,2008年奥运会活动中心区即设立在中轴线的北端。
新建筑在旧建筑旁崛起,北京城的面貌在改变。不过,几百年来北京城中轴线的布局以及这条中轴线的面貌始终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它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为今日北京连接起了昨天与未来。本篇文章将介绍不同时期中轴线及其延伸线上的变化,以及中轴线区域的人文生活景观与周边建筑规划,并讲述中轴线后中国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北京,中轴线,变迁,格局,空间结构,发展
中轴线的起源
要探讨中轴线的起源,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城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王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皇城中间是宫城。皇城比宫城大一点。这在北京城的布局中没有变化,北京城的皇城就在中间,然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