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春秋战国时期 , 周天子势衰 , 群雄并起 ,出现了宗法社会向地缘社会 , 宗法大家族向编户齐民 , 分封制度向君主集权制过渡的社会转型 , 统一已成人心所向、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经过不断兼并 , 到战国时剩下了 7 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 完成了中国局部地区的统一 , 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公元前 221 年 , 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 500 余年的诸侯割据局面 ,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统一全国后 , 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 ,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奠定了中国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地理空间。先秦时期 , 在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分布着华夏族 , 在华夏族的四方居住着戎狄蛮夷四大民族集团。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 , 秦朝北击匈奴 ,收复河南地 , 把统治区域扩大到阴山一带 , 在当地设置了 34 个县 ( 一说为 44 县) ,重设九原郡 ; 南征东瓯、西瓯和南越等地 , 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 ; 经营西南夷 , 修筑了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道路。经过不断的开拓 , 秦朝建立了一个“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课件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

平定准噶尔图卷

御 制 平 定 准 噶 尔 勒 铭 伊 犁 之 碑

苏公塔

平定回部得胜图

清军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1. 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残杀虐待维吾尔族 人民,丧失民心,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维 吾尔族人民因此支持清军的斗争。 2. 清政府的平反策略正确,只杀叛乱首领, 不杀无辜民众,顺应民心。

回顾唐朝和元朝时,西藏地区同中央的关系唐朝时,西藏地区称吐蕃,吐蕃与唐朝保持着长期联姻、经济文化交流,“和同为 一家”。 元朝时,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

顺治、康熙的册封有何作用? 顺治、康熙的册封,法定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

尔德尼的称号,确立了他们在西藏的地位。 此 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这 就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为什么说驻藏大臣的设置,大大 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原来是通过西藏喇嘛教

的领袖达赖和班禅来实现的。1727年,清朝开 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 藏,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后来驻藏大 臣的地位和职权进一步加强,凡西藏的官吏任 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题(解析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三单元测试 统一国家的建立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 、选择题 (每题 1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史学家曾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指的应是我国的( )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汉的相关知识,秦朝的疆域奠定了我国现在疆域的基础,秦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 2. 对于秦统一六国这段历史的认识,错误的是

A.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其过程也不无血腥与残暴

B. 对秦国来说,其对外战争既是不断扩张、兼并的过程,也是逐渐统一的过程 C. 在统一的过程中,秦王赢政的个人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D. 秦国主要依靠赢政的雄才大略取胜,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功绩首先应归功于赢政 【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同步检测4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

① 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 D.国家统一

3、元朝时创立(现在仍在实行)的对全国有效统治的制度是( ) A .行省制度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 4、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A .鲜卑族 B.女真族 C.满族 D.回族 5、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理藩院 D.澎湖巡检司 6、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是 ( )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7、“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句话是谁说的( )

A.唐太宗 B.元世祖 C.宋太宗 D.宋神宗 8、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9、从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学习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2、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

1.东汉的兴

(1)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_____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史称________。他就是光武帝。(3)光武中兴:刘秀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

2018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含解析)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共38小题)

1.(2018?南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那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郡县制。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

【解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那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选:B。

2.(2018?大庆)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人物是( ) A.夏启 B.商汤 C.商纣 D.秦王嬴政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故选:D。

3.(2018?株洲)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重点】

1.光武中兴的具体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仍能勤于政事,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显赫一时。然而,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途穷日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汉的兴亡》,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光武中兴”形成的措施和表现各是什么?

2.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者和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光武中兴

1.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内容,思考: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是怎样建立的? 课件展示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学生依据课本第59页内容复述“光武中兴”的目的、措施和具体表现。 课件展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名师教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名校名师推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题名称 知识点来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一 □教材版本:北师大 □所属章节: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第20课 复习提问“明清时期,中国成功抵御外来侵略者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角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结合课前预习学案,通过“概述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目的”、全面学习“主要措施”、“思考归纳作用”三个环节,了解“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是对“大一统”理论的实践体现。 通过贯穿全课的问题性教学和学生合作式学习活动探究教学方式,能够更好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大一统”历史概念,初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通过分析归纳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知道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起到了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对今天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局面的认识,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内 容 识读《清朝疆域》图,结合课文内容,按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

浅析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原因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浅析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原因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而研究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追溯远久的历史因素。纵观从民族产生后,既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出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这样的群体聚居出现后,初期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的是战乱,远古的氏族战争,逐步奠定汉族祖先华夏(或称华、夏、诸夏)的基础。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拓黄河流域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为广阔的边疆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期间,北方少数民族有鬼方”、“猃狁”、“狄”、匈奴、鲜卑等族,他们在同华夏族战斗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这种基调延续漫漫历史长河,于是有了春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隋唐胡床胡椅子,到满人入关留辫子等文化习俗相互交融的现象。这都从某个侧面展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与多民族国家有所关联,为何又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保持着多民族国家的特质而非分裂成诸多小国,我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一 汉文化的强大感召和同化能力

汉朝张謇出使塞外,打通丝绸之路以及络绎不绝的茶马古道,促进贸易的同时亦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汉文化的先进性。这样的交往出使历朝历代数不胜数,这也是可认为是另外的一种营销。所以在五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东汉的兴衰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1
【bwwdw.com - 博文网】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D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02年

C.公元前9年

D.公元9年

2.新朝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其建立者是( C )

A.刘邦

B.吴广

C.王莽

D.陈胜

3.(2018云南芒市校级)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的史事( C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4.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时间是( D )

A.公元前9年

B.公元9年

C.公元前25年

D.公元25年

5.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不属于其统治措施的是( D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刑罚

C.合并郡县

D.统一度量衡

6.“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D )

A.皇帝早逝

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

D.外戚专权

7.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C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时期,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8.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汉灵帝光和七年,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