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原生动物和动物起源
生命科学学院10科四 谭晓东
绪论
一.动物学极其分支学科
动物学(Zoology)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它分为许多分支学科。本门课程主要关注动物的形态学(morphology)和分类学(systematics)。 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生活环境大致有3类:海水、淡水和陆地
生活方式:自由生活、附着或固着、寄生生活 三、动物的体形
1、对称: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两侧对称、次生性辐射对称等。 2、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 3、头部形成:使运动有方向性。
4、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四、生物的分界及动物的分门
Linnaeus将生物分为两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德国Haechel 1886年提出三界说: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1969年美国Whittaker提出根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和能量利用方式的基本差异将全部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
我国著名学者陈世骧提出3总界6界系统: 非细胞总界:1.病毒界
原核总界:2.细菌界、3.蓝藻界
真核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2卷第 1期第 1 2 00 0年3月
湖J
泊
科
学
V
o
l 12.
,
No
.
JO U R N A I O F L A K E S C IE N C E S
M
a r
.
,
19 99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杨宇峰:,
‘
黄祥飞506 3;,
2;
(1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实验室汕头 5 1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 )
提.
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长期生态学研究,,
:
,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动态的研究捕食生态研究温度食物等因子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
、
究此外还对浮游动物分子生物学微表层浮游动物生态学大型水利工程和能源设施建设对水生态系和浮游动物的影响及浮游动物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
、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态学
进展
分类号
8 9 5 Qp la n
.
1
浮游动物 (z o,,
t o k n )几乎存在于各种类型水体中与其它水生动物比较它们的个体较.
,
小但数量极多代谢活动强烈浮游动物既能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同时它们又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食物特别是许多名优水产品的开口饵料因此它们在水域生态系统,
.
、
、
,
,
,
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浮游动物还可通过排泄和分泌作用参与水生态系
第3节 原生动物与微型后生动物
第三节
原生动物与微型后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 ——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
(一)形态和细胞结构:一般3~30μm
单细胞动物 无细胞壁
具有细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吸管 —— 摄食、消化、营养 收集管、伸缩泡、胞肛—— 排泄 鞭毛、纤毛、刚毛、伪足 —— 运动和捕食 眼点 —— 感觉
(二)营养类型 动物式营养:以细菌、酵母菌、 真菌、藻类和较小的原生动物为食; 植物性营养:可光合作用; 腐生性营养:以可溶性有机物为食
(三)繁殖:裂殖 裂殖 产孢子繁殖
裂殖
(四)类型
动物界一般分为34门。原生动物为其中一门。 约有65000种。 分为鞭毛虫纲、肉足虫纲、纤毛虫纲和孢子虫纲四个纲。其中前三 纲与废水生物处理有关。
游泳型纤毛虫-草履虫固着型纤毛虫—钟虫 吸管虫
Amoeba变形虫
Flagellate 鞭毛虫
Sporozoan 孢子虫
Ciliate (Paramecium) 纤毛虫(草履虫)
(五)原生动物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净化废水的主要成员之一。 捕食细菌,有利于净化污水
食物链:有机物 细菌 原生动物 微型后生动物
对水质污染/净化程度的指示作用:不净水多污带水体; 活性污泥培养初期出水; 污水处理效果差出水 中污
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世界现存蟹类约6000 种,大多可供食用。蟹类养殖业和捕捞业在世界渔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研究蟹类生态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近15年来国内外蟹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我国蟹类生态学和经济蟹类的增养殖技术提供借鉴。
1 生态因子对蟹类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各种生态因子,如盐度、温度、溶氧、污染物质、病害、捕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气候以及捕捞等对蟹类的繁殖力、生长和存活都有影响。在美国Chesapeake海湾,蓝蟹从卵到成蟹总死亡率估计为99.9973%-99.9996%。可见,研究生态因子对蟹类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1 非生物因子
所有种类都有其生存的温度和盐度范围,超过此范围,生存就受到影响。Minagawa研究了温度对红蛙蟹存活率、摄食与幼体发育的影响,蚤状幼体分别养在5个温度水平下(17-33℃)。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幼体存活率越低。蜕壳亦明显地依赖温度,在较低温度下,蜕壳间期呈指数延长。在整个蚤状幼体时期,生长和形态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5-29℃。对于I-V期的蚤状幼体,温度较高摄食量较大;对VII期蚤状幼体,25℃时摄食量最大。
河蟹胚胎发育速度明显受温度影响,如,在23-25℃
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世界现存蟹类约6000 种,大多可供食用。蟹类养殖业和捕捞业在世界渔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研究蟹类生态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近15年来国内外蟹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我国蟹类生态学和经济蟹类的增养殖技术提供借鉴。
1 生态因子对蟹类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各种生态因子,如盐度、温度、溶氧、污染物质、病害、捕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气候以及捕捞等对蟹类的繁殖力、生长和存活都有影响。在美国Chesapeake海湾,蓝蟹从卵到成蟹总死亡率估计为99.9973%-99.9996%。可见,研究生态因子对蟹类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1 非生物因子
所有种类都有其生存的温度和盐度范围,超过此范围,生存就受到影响。Minagawa研究了温度对红蛙蟹存活率、摄食与幼体发育的影响,蚤状幼体分别养在5个温度水平下(17-33℃)。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幼体存活率越低。蜕壳亦明显地依赖温度,在较低温度下,蜕壳间期呈指数延长。在整个蚤状幼体时期,生长和形态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5-29℃。对于I-V期的蚤状幼体,温度较高摄食量较大;对VII期蚤状幼体,25℃时摄食量最大。
河蟹胚胎发育速度明显受温度影响,如,在23-25℃
活性污泥中常见原生动物 - 图文
污水处理常见微生物照片
微生物的指示作用
(1) 着生的缘毛目多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BOD5和浊度低。(如小口钟虫、八钟虫、沟钟虫、褶钟虫、瓶累枝虫、微盘盖虫、独缩虫)这些缘毛目的种类都固定在絮状物上,并随窗之而翻动,其中还夹杂一些爬行的 栖纤虫、游仆虫、尖毛虫、卑气管叶虫等,这说明优质而成熟的活性污泥。 (2) 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很好时往往就是优势菌种。 (3) 如果大量鞭毛虫出现,而着生的缘毛目很少时,表明净化作用较差。 (4) 大量的自由游泳的纤毛虫出现,指示净化作用不太好,出水浊度上升。
(5) 如出现主要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时,则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酚类去除率在90%以上。
(6) 根足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
(7) 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累枝虫的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8) 而在印染废水中,累枝虫则作为污泥正常或改善的指示生物。 (9) 在石油废水处理中钟虫出现是理想的效果。 (10) 过量的轮虫出现,则是污泥要膨胀的预兆。
另在一些对原生动物不宜生长的污泥中,主要看菌胶团的大小用数量来判断处理效果。
变形虫(阿米巴)amoeba.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第14卷第5期
2007年9月
中国水产科学
Vol.14No.5
JournalofFisherySciencesofChina
September2007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马英1,钱鲁闽2,王永胜2,吴成业1
(11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361021;2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硝化细菌在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氮循环、生态学研究的意义,,,并对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为养殖环境的[(5-879]关键词:硝化细菌;中图分类号:X17:A 文章编号:1005-8737-(2007)05-0872-08
硝化作用在N素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不需纯化培养,可以直接分析环
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一般通过生物固境样品,灵敏度高,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是从分子水平氮,以氨的形式输入氮素;经过同化、氨化、硝化、异来认识生物物种分化的内在原因和物质基础,因而化性硝酸盐还原等生物转化作用及其相伴的迁移运更具科学性。此外,由于硝化细菌中的主要类群(如动;最终借助反硝化作用,以氮气的形式输出氮素。β-变形菌亚纲的氨氧化菌)在系统进
水生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环境中,圆口纲、鱼纲以及两栖纲的许多种类皮肤表面富有黏液。黏液是水生动物与外界水体环境交流的平台,具有协助摄食和自卫、调节渗透压、减少游动阻力、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传递信号等的作用。因此研究体表黏液的成分和功能,在水生动物的疾病防治、控制养殖环境、抗逆性状选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
1.1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成分
Dumeril提出圆口纲包括盲鳗和七鳃鳗两类,这一理论一直存在争议性, 于水燕等研究发现采用核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支持盲鳗属于圆口纲的观点[1]。盲鳗目全部海产,营体内寄生生活。黏液孔分布于腹侧,每侧有70-200个粘液腺体,其中具有黏液细胞(gland mucous cells, GMCs)和线细胞(gland thread cells, GTCs),其分泌物遇水时,纤维从线细胞中展开,囊泡集合破裂,释放黏蛋白样物质,粘附在纤维上,从而形成大量黏液[2]。其黏液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类蛋白质和部分纤维物质。
1.2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功能
黏液是盲鳗的防御武器,黏液可包裹自身,形成一层难以穿透的屏障;盲鳗还可收缩身体,突然弹直甩出黏液,使敌鱼窒息。黏液中富含纤维,
水生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环境中,圆口纲、鱼纲以及两栖纲的许多种类皮肤表面富有黏液。黏液是水生动物与外界水体环境交流的平台,具有协助摄食和自卫、调节渗透压、减少游动阻力、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传递信号等的作用。因此研究体表黏液的成分和功能,在水生动物的疾病防治、控制养殖环境、抗逆性状选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
1.1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成分
Dumeril提出圆口纲包括盲鳗和七鳃鳗两类,这一理论一直存在争议性, 于水燕等研究发现采用核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支持盲鳗属于圆口纲的观点[1]。盲鳗目全部海产,营体内寄生生活。黏液孔分布于腹侧,每侧有70-200个粘液腺体,其中具有黏液细胞(gland mucous cells, GMCs)和线细胞(gland thread cells, GTCs),其分泌物遇水时,纤维从线细胞中展开,囊泡集合破裂,释放黏蛋白样物质,粘附在纤维上,从而形成大量黏液[2]。其黏液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类蛋白质和部分纤维物质。
1.2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功能
黏液是盲鳗的防御武器,黏液可包裹自身,形成一层难以穿透的屏障;盲鳗还可收缩身体,突然弹直甩出黏液,使敌鱼窒息。黏液中富含纤维,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措施研究进展(环境生态学课程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措施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学 号:班 级:学 院:课 程:指导教师:
王继宇 201172136 作物(zyxw)S111 农学院 环境生态学 周建利
二○一二年六月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措施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揭示了目前土壤重金属
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然后论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内涵、污染物的来源,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和危害,最后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措施。
关键字:土壤污染 重金属 来源 特点 修复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不断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1980年我国工业三污染耕地面积266.7万公顷,1988年增加到666.7万公顷,1992年增加到1000万公顷。目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