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和传统隐逸思想之关系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和传统隐逸思想之关系
胡 军
()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发展状况研究历来是传统山水课题研究的重点。从对考古发现的魏晋南北
朝墓葬壁画中山水图象和唐以后山水画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其发展中传统的隐逸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隐士和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士大夫构成了山水画家的主体,山水画创作也几乎都以表现隐逸精神为主。隐逸思想促进了山水画规模上的巨大发展,在构图形式上使人物形象由大变小,山水图象由小变大、由开放转向闭合,从而使纯山水画的形成变为可能。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山水画 隐逸思想 中图分类号:J120.9
考察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前人的研究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多在探讨其形成和产生的时间。另一种多认为早期山水技法和山水理论发展是不平衡的,并对这种不平衡现象作各种各样的阐释。而关于探讨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与传统隐逸思想之关系的研究,目前只见一些零星的记录。因此,本文欲结合前人研究,在对魏晋南北朝山水图象做简单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一下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的发展与传统隐逸思想的关系,以期说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隐逸思想所起的重要的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
魏晋南北朝书法在我国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成就,它的影响,被认为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这个时期,作为文字的意义,书法完成了隶向楷转化的关键一环;作为艺术的意义,书法在形象、情性与神采上,出现了本质的突破,书法由形体美的观照上升到意境美、神韵美的追求。
统观本阶段书坛的概况,检点一个多世纪以来出土的数以千计的作品,可知当时的书法新旧因素交织在一起,空前繁荣,空前复杂。又加之众多的经过若干次翻刻、临摹的传世作品,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从宏观的角度,立足于对出土的经过科学检验证实的资料进行分析排比,可知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依照特有的内容组成若干书法类型,各类型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划分》一节中,我们描述了这个运动过程,并指出各类型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思想的、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书法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两者的结合,使魏晋南北朝书法呈现出“繁——简——繁”的阶段性发展。本节就是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期讨论。 一、魏晋变革期
自东汉初开始,社会内部各个层面上积聚的
魏晋南北朝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章、综述
一、 解放以后的重大考古发现:
1. 城址: 1963年,俞伟超《邺城调
查记》,《考古》63.1, 曹魏邺城可看到的最早资
料。1987,河北省临漳县,曹魏邺城考古钻探,《考古》90.7。90年代初,邺城工作队,邺南城朱明门发掘。邺南城:东魏、北齐都城,《考古》96.1。郭义孚《朱明门复原研究》,《考古》96.1;“方台”可能有误,若为“阙”可能更为准确一点,可能为三出阙
之
遗
存
,《
考
古
学
报
》
97.3
2001年,河南北魏洛阳城阊阖门考古发掘,简报未发表,两出阙,较特殊。 90年代后期,隋唐东都洛阳则天门,三出阙形制极特殊,目前只此一家,尚无较理想之解释。六朝建康城、东吴武昌城。 北魏平城,研究不够,近年有所重视。 方山永固陵,思远浮屠,陵墓与佛塔结合,泥塑像,当为浮屠之内装饰。平城,核桃油瓦,北魏典型,黑色布纹。
2. 墓葬: 北燕冯素弗墓,玻璃器——中土所无之器物,安家瑶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
魏晋南北朝考古
《法门寺第一届考古论文集》。 东北辑(集)安地区,高句丽墓葬、壁画,有助于研究民俗、生活状况。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家族墓地,聚族而葬,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尚不
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一、复习提要
本章应按课文后的“提示”要求,背诵应该背诵的诗篇,且熟记有些诗歌的名句及出处。
熟悉这一章中重要作家的生平经历,尤其是象曹植、左思、陶渊明、庚信等一批作家。
要注意分析一些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同时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去把握这一时代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二、填空题
1、“建安文学”中所提到的“三曹”,分别指 、 、与 。
2、“建安七子”中,包括 、 、刘桢、陈琳、阮藉、徐干和应玚等七人。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3、曹丕的《 》,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
4、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被后人称之为“建安之杰”。
5、《咏怀诗》八十二首,是 代表品。
6、在正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 与 。 7、“白骨露于野, ”一句出自于曹操的《 》一诗。
8、曹操《蒿里行》诗中,“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
在淮南称帝,后一句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
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
魏晋南北朝史名家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學術界所稱譽的“四大名旦”為:唐長孺、周一良、王仲犖、何茲全。被譽為“四小名旦” 為:田余慶、韓國磬、高敏、萬繩楠。
1、唐长孺(1911——1994 )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
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自1955年以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 ,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1955年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档案兴盛的原因.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档案兴盛的原因
——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摘要:谱牒是以家族发展为背景、记录氏族世系发展的图册,起源于夏朝,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档案的兴盛,和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当然也有非制度的因素(如战争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影响、谱学形成的影响等),本文仅从制度方面,即庄园经济、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三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档案兴盛的原因作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谱牒档案;兴盛原因
谱系之作,是记载宗族或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这类作品种类驳杂,名目繁多,或曰谱系,或曰谱牒,或曰谱录。起源于夏朝,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牒著作,连同已亡各佚的计算在内,共有50余部,近1300卷。透过以上数据,当时谱牒档案的繁浩可见一斑。魏晋时期为何会有那么多的谱牒著作?又为何促成了一个时代谱学的研究,达到了谱牒档案的高峰期?它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乃至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质,现仅对其兴盛的制度方面的原因作简要的分析。
一、庄园经济制度下政府与地主之间人口争夺的影响
东汉末年,由于国家租税非常繁重,加上当时的军阀为了补充自己的军事实力,便大量搜括民丁,极为暴虐。西晋灭亡后,自
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
魏晋南北朝史名家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學術界所稱譽的“四大名旦”為:唐長孺、周一良、王仲犖、何茲全。被譽為“四小名旦” 為:田余慶、韓國磬、高敏、萬繩楠。
1、唐长孺(1911——1994 )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
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自1955年以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 ,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