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背景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背景”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背景”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背景”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是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源自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并撷取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想精华而构成的,反对当时美国沿袭的欧洲形式主义课程、因循守旧的教材教法、繁多的清规戒律和教育与生产严重脱离的倾向。 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始末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1、兴起期(19世纪末至1918年)。19世纪末,帕克(P.W.Parker)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早期的进步教育家们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由于受到不同教育理论的影响,他们的方法不尽相同。 2、成型期(1918-1929年)。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建立。该协会后来改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是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源自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并撷取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想精华而构成的,反对当时美国沿袭的欧洲形式主义课程、因循守旧的教材教法、繁多的清规戒律和教育与生产严重脱离的倾向。 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始末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1、兴起期(19世纪末至1918年)。19世纪末,帕克(P.W.Parker)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早期的进步教育家们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由于受到不同教育理论的影响,他们的方法不尽相同。 2、成型期(1918-1929年)。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建立。该协会后来改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潮。以奥地利的布贝尔(M.Buber)、德国的雅斯贝尔斯(K.Jaspers)和美国的尼勒(C. F. Kneller)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它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注重品格教育,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主张采用“对话”方法的个别教学。尽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一度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行,但在70年代后逐渐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existentie,又译为“生存 主义”、“实在主义”。按照存在主义者自己的观点,存在主义思想源远流 长,可以追溯到古希伯来和古希腊文化。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到 奥古斯丁的“信仰高于理性”,再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中,都可以寻 觅到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子。
一般认为,存在主义的直接先驱者主要有两个人:一位是丹麦基督教哲 学家克尔凯郭尔,另一位是德国的无神论者尼采。他们都反对当代基督教哲学和由黑格尔主义所代表的传统哲学。克尔凯郭尔首先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存在观。他认为,哲学不应当抽象地议论世界的本源,而应以人
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也叫社会改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壁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它代表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左翼。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主张“儿童中心”不同,改造主义教育思潮强调教育对社会改造的意义以及社会对人的制约作用。
改造主义认为,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教育的目的是以“理想社会”的模式来改造社会。学校是社会机构,学校存在的必要,一方面在于它能够完成社会交给它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它在社会改造方面发生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应该成为新社会的模范,教师和学生应行动起来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
一、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1、作为进步主义一翼的改造主义
实际上,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刚开始的时候,就孕育了改造主义。
在杜威创建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以前,就有学者在做着另外一种努力,与杜威相比,他们更重视社会变革。
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可谓盛极一时。除了杜威以外,还陆续聚集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其他著名人物。在这些人中,哈罗德﹒拉格,威廉﹒克伯屈,约翰﹒
蔡尔兹,以及乔治﹒康茨等人经常聚会,形成了以克伯屈为首的讨论小组。讨论学校与工业化社会的关系,教育如何通过给予教师和学生一些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永恒主义教育”亦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其宣扬宇宙精神、人性、教育基本原则的永恒性而得名。在美国,也有人把它看成是—种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运动,在这场运功中,教育是对让会影响的一个特殊方面。因为永恒主义学者自称代表着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悠久不变的传统,所以,“永恒主义”和“传统主义”一起在教育上常被用来称呼西方传统的文科教育。
永恒主义的课程观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考虑,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永恒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在永恒主义的课程里,“那些职业训练方面的‘如何做’(‘how-to-do-it’)的学程(couse)是列在黑名单中的,其根据是它们强调技术,而不是理解;它们强调具体的技能,而不是理论”。
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说,“课程应当主要地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
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因为它们使人与
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想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绝不是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能放弃、也没有理由忽视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下必须发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它导致主权概念、国家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复杂化,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绝不是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能放弃、也没有理由忽视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下必须发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它导致主权概念、国家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复杂化,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念
杜威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念——《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国]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中上,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陈鹤琴提倡活教育,晏
阳初提倡平民教育,胡适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其背后大都有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子。杜威也曾经亲身在1920年代前后到中国演讲,宣传其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轰动一时。由此可见,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吴俊升在《增订杜威教授年谱》中说“中国教育所受外国学者影响之广泛与深远,以杜氏为第一人。杜氏所给予国外教育影响之巨大,也以中国为第一国。”这个评价应该说恰当公允的。
在杜威的众多教育著作中,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作为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总纲。有些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视其为教育经典中的经典。在此书中,杜威接着卢梭的自然主要义教育思想,发展出了一整套“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这在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现代儿童教育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重温《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演进的钥匙,更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可资镜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祖国,我爱您
八(1)班 杨俊青
一、班会目的:
1、回顾历史,牢记中华民族曾经承受过的深重灾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正视当前现实,反对霸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发的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爱国守法观念。
4、展望未来,要高瞻远瞩,以民族发展大计为重,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报效祖国。 二、班会流程:
1、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中国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并让同学们猜这是什么,和说说此地的历史文化。
2、开场白 : 祖国我爱您。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您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您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您壮年的成熟。
【欣赏《祖国,我爱你》】
3、 主持人甲: 黄河长江,奔腾万里,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啊!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华夏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但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倍受欺凌与侮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圆明园的火光,也忘不了曾扣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大地、哭声震动了上天;永忘不了上海公园门
浅谈中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摘要:如今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受家长溺爱,对社会关系的认知比较晚,加上西方个人主义思潮不断浸透中国中学校园,中学生对个人主义、自主人格的追求,致使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在他们的心中逐渐淡化。这对班主任加强班级凝聚力,创建和谐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行大方之家共同交流。
关键词:中学生 集体主义 教育 培养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那么,生活在班集体里的中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集体主义精神,他的人格也不会很健全,这对他的人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非常大。也会给班主任建立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班集体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班主任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的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为班集体做出贡献。然而,当今中国,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许多家长则把他们当成宝贝,对他们百般呵护,一些独生子女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较晚。近年来,西方文化以其浓烈的个人主义思潮不断地渗透中国校园。于是,中学生们对个人主义的崇拜,对自主人格的向往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