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最常用的手段是偷换概念和避重就轻
“诡辩最常用的手段是偷换概念和避重就轻”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诡辩最常用的手段是偷换概念和避重就轻”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诡辩最常用的手段是偷换概念和避重就轻”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瞒天过海--偷换概念的诡辩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法。用在诡辩手法上,它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诡辩伎俩。
据《吕氏春秋•离谓》载:
齐国有个侍奉人的人,所侍奉的人遇难他却不去殉死。这个人在路上遇到熟人,熟人说:“你果真不殉死吗?”这个人回答说:“是的。凡是侍奉人,都是为了谋利。殉死不利,所以不殉死。”熟人说:“你这样还可以见人吗?”这个人振振有辞地回答说:“你以为殉死以后倒可以见人吗?”
这就是偷换概念的诡辩。
所谓“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用一概念,代替另一不同的概念,从而制造概念混乱。它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之所以是诡辩,就在于它是“故意”的。
如在上述故事中,“见人”的词语虽然在字面上相同,但其所表达的实质含义却不同。旁人说的“见人”指的是伦理意义的“见人”(无颜见人),而这个人所说的“见人”是
答非所问--偷换论题的诡辩之一
“答非所问”指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用在诡辩手法上,则是故意偷换话题(论题)。
所谓偷换话题也是在同一个言语沟通的过程中,有意地把原来需要论证或沟通的话题换成了另外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从而也使本来应该得到证明的话题得不到证明。
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答非所问地偷换话题,则有可能是诡辩了。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是“心”派生出来的。他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他的学生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王阳明回答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34]
如果撇开“鬼神”二字,学生的质疑是符合事实的。在“天地万物,千古见在”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避开这一矛盾,
偷梁换柱--偷换论题的诡辩之三
“偷梁换柱”一般用来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物的性质。用在诡辩上,也是利用争论的势头偷换话题的“构造”手法。
有则外国笑话:
有个人在饭店吃饭,看到菜盘子里有一只苍蝇。便叫来侍者问道:“怎么菜盘子里有只苍蝇?”侍者回答说:“你花5块钱还想吃什么?”
本来在这里需要讨论的话题是这个饭店的卫生情况怎么样,“怎么菜盘子里有只苍蝇”即隐涵有这个话题。结果被侍者借机偷换成“你花钱多少”了。而这句话又隐涵讥讽的意味。如果不明就里而发生争吵,原有的隐涵话题恐怕就永远无影无踪了。需要说明的问题(饭店的卫生情况)将永无答案。
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了。理发师问:“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吗?”那个人解释说:“如果能够让我的头发看起来像你的一样,我就付给你1000块钱。”“没问题。” 理发师一边说着,一边飞快地把自己剃了个光头。
在这里,理发师将标准的对象偷换了,因此,自然也就啼笑皆非地将&ld
暗渡陈仓--偷换论题的诡辩之二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秦亡后楚汉相争,汉将韩信虚张声势,表面修筑栈道吸引楚军的注意,暗里却率兵秘密东出陈仓,打败了楚军。以此典故形成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多比喻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转移其视线,暗中却采用出人意料的策略达到目的。作为一种诡辩手法,“暗渡陈仓”则是借着对方的话题中某些词语的歧义性,“构造”并且偷换了话题。
先秦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曾与儒家弟子孔穿有一次论辩:
龙与孔穿,会(相遇于)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人品高洁),愿为弟子久,但不取(认可)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抛弃)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背理,荒谬)。龙之所以为名者(投身名辩),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也。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古良弓名)之弓,载忘归(良箭之名)之矢,以射蛟、兕(s
2015上海警察学员行测片段阅读解题技巧:细节判断陷阱偷换概念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上海警察学员行测片段阅读解题技巧:细节判断陷阱偷
换概念
在上海警察学员行测考试中,细节题虽然占比不多,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考点,也是大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今天,上海警察学员考试网就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最难的题型,给大家讲解一下细节判断题的解题技巧。“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
细节判断题偷换概念是一种十分典型的陷阱,通过将表述要件中的主客体或者动作、状态加以偷换,进而混淆视听,造成误选。那么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就要十分注意表述要件的主体(换言之即动作的发出者)与选项中的主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客体(即动作的接受者)与选项中的客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动作描述抑或状态又是否与选项相匹配。在设置干扰选项的时候,陷阱常常是这样的:在原文中摘出一个确实出现过,但事实上却与题目无关的概念进行偷换’考生看到这个概念确实在原文中出现了,并没有看到其内涵上面的偷换,从而选择了错误答案。
【例题】策略博弈的本质在于参与者的决策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作
2013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行测:避开细节理解题四陷阱二(偷换概念)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2013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行测:避开细节理解题四陷阱二(偷换概念)
重点推荐:
2013年政法干警笔试辅导课程(网校)
http://edu.offcn.com/bkzt/2011zfgj/index.html#kc 2013年安徽省政法干警招考专题
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3/06/2625.html 2013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报名时间和报名入口 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3/06/2618.html 政法干警考试交流群:152916249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此类陷阱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的选项中出现,考生要注意甄别。
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所叙述的对象及其具体的行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2】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
假痴不癫--模糊概念的诡辩
所谓“假痴不癫”是指,假装痴呆,以掩饰自己真实的思想和行为。在诡辩手法中,“假痴不癫”指故意模糊了概念的确定性。
有个已经形成某种格式化的古代诡辩故事:
有个人到一家新开张的布店里要买两匹布,挑好之后问多少钱?店主说:“开张大喜,今天只收半价。”于是这个人还给店主一匹布,拿起另外一匹布便走。店主急忙说:“先生还没付钱呢。”这个人却说:“不是已经给你了吗?”店主莫名其妙地说:“没有啊。”此人大怒:“真是个奸商,我买你两匹布,你说只收半价。我已经把一匹布折合一半的价钱给你了,你怎么还要钱?”
在“两匹布的半价等于一匹布”的诡辩中,“两匹布的半价等于一匹布”似乎很“有理”。其实,这是诡辩者故意用模糊的概念混淆了视听。
“布匹”和“布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匹布是两匹布的一半,但却不是两匹布的布价的一半。但这个诡辩者却将半价
1螺纹连接中最常用的螺纹牙型是
选择题
1.螺纹连接中最常用的螺纹牙型是 : A锯齿型 B矩形 C三角形 D梯形
2.代号为7310的单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径为 : A10mm B100mm C50mm D310mm
3.在带传动中,小轮包角一般应大于或等于 度: A90 B100 C120 D150
4.一般中速中载条件下,蜗轮齿圈常用 材料: A碳钢 B合金钢 C青铜 D铸铁
5.设计圆柱齿轮传动时,应取小齿轮的齿面硬度与大齿轮的齿面硬度关系
是 :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6.为提高蜗杆传动效率,在润滑保证下,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单头蜗杆 B多头蜗杆 C大直径系数蜗杆 D提高蜗杆转速 7.V带轮的最小直径d取决于 :
A带的型号 B带的速度 C主动轮的转速 D带轮的结构尺寸 8.在载荷平稳,冲击不大,但两轴线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偏移量的情况下
网络黑客常用攻击手段的分析和防范
[摘要] 本文刨析了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详细分析DDoS攻击的原理和步骤。论文提出了防范DDoS攻击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DDoS 攻击 网络 安全
Abstract: Hacker attacking has being an important threat to Internet secu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hacker attacking method and its steps. The principles of DoS and DDoS is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analyzes how to prevent hacker from attacking by methods of DoS and DDoS.
Key words: hackers; DoS; DDoS; guard
目 录
1. 黑客常见攻击步骤 1.1 攻击前奏 1.2 实施攻击 1.3 巩固控制 1.4 继续深入
2. DoS 与DDoS攻击
浑水摸鱼--混淆概念的诡辩
“浑水摸鱼”是指,在浑浊的水中摸鱼。比喻为乘混乱时机捞取好处。用在诡辩手法上,它则是恶意混淆概念,从而达到诡辩者自己的某种目的。
我们曾举出过古希腊的诡辩家欧布利德的“你头上有角”的诡辩:
你没有失去的东西,就还在你那里;你没有失去角;所以,你就是有角的人。
这就是混淆概念的诡辩。
所谓“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在上述这个诡辩中,“你没有失去的东西”虽然在字面上相同,但其所表达的实质含义却不同,它即可以指“原来有这种东西”,又可以指“原来没有的东西”。原来没有的东西无所谓“失去”。但欧布利德正是利用了这种字面上的相同,“花言巧语”地故意混同了这些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从而陷对方于窘迫之中。
但在今天,这种故意混淆概念,挖掘“文字陷阱”的“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