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潮。以奥地利的布贝尔(M.Buber)、德国的雅斯贝尔斯(K.Jaspers)和美国的尼勒(C. F. Kneller)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它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注重品格教育,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主张采用“对话”方法的个别教学。尽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一度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行,但在70年代后逐渐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existentie,又译为“生存 主义”、“实在主义”。按照存在主义者自己的观点,存在主义思想源远流 长,可以追溯到古希伯来和古希腊文化。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到 奥古斯丁的“信仰高于理性”,再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中,都可以寻 觅到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子。
一般认为,存在主义的直接先驱者主要有两个人:一位是丹麦基督教哲 学家克尔凯郭尔,另一位是德国的无神论者尼采。他们都反对当代基督教哲学和由黑格尔主义所代表的传统哲学。克尔凯郭尔首先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存在观。他认为,哲学不应当抽象地议论世界的本源,而应以人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篇一: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简介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篇一: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作者:周烨
学号:12013052201045
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存在主义是 20 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从存在先于本质、“自在”与“自为”、“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责任与人道主义五个方面入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 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就法国而言, 它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犷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 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 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全然迷惘的经验忧郁、痛苦、仿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 即萨特所
存在主义影响下的新教育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存在主义影响下的新教育思想
作者:王莎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8期
一存在主义的概况
(一)存在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哲学理论
存在主义首创于德国,随后传播到法国与美国,同时也影响到了亚洲的一些国家,如日本与中国等。存在主义批判对人的忽视,而当时西方社会上出现的人的消极意识、人的异化等问题,使得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同时,哲学上的一些理论思想也推动了存在主义的产生,主要有:(1)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哲学。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对存在的研究体现出来的。而且,他还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存在。(2)尼采的唯意志论。尼采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以及启蒙主义的文化,倡导人的自由,希望人能够成为自由的实体,成为自己的主人。(3)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导致了对理性主义及逻辑思维的批判与贬低,他认为人的理智是有限的,不能只靠理性,只能依靠直觉来认识一切。(4)胡塞尔的现象学。主要是对纯粹意识的研究,认为认识的对象是一种观念存在,即是一种意识状态本身。 存在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哲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广泛地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
摘要: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以来, 萨特哲学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 随着西方出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热潮和各种牌号的“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 , 萨特在哲学上力图用存在主义哲学来“ 补充” 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 存在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在认识论、辩证法方面都存在着根本分歧。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比较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萨特 存在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比较 一、存在主义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为中心。 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提出此概念的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 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存在主义哲学是流行于
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也叫社会改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壁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它代表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左翼。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主张“儿童中心”不同,改造主义教育思潮强调教育对社会改造的意义以及社会对人的制约作用。
改造主义认为,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教育的目的是以“理想社会”的模式来改造社会。学校是社会机构,学校存在的必要,一方面在于它能够完成社会交给它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它在社会改造方面发生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应该成为新社会的模范,教师和学生应行动起来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
一、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1、作为进步主义一翼的改造主义
实际上,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刚开始的时候,就孕育了改造主义。
在杜威创建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以前,就有学者在做着另外一种努力,与杜威相比,他们更重视社会变革。
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可谓盛极一时。除了杜威以外,还陆续聚集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其他著名人物。在这些人中,哈罗德﹒拉格,威廉﹒克伯屈,约翰﹒
蔡尔兹,以及乔治﹒康茨等人经常聚会,形成了以克伯屈为首的讨论小组。讨论学校与工业化社会的关系,教育如何通过给予教师和学生一些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是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源自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并撷取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想精华而构成的,反对当时美国沿袭的欧洲形式主义课程、因循守旧的教材教法、繁多的清规戒律和教育与生产严重脱离的倾向。 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始末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1、兴起期(19世纪末至1918年)。19世纪末,帕克(P.W.Parker)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早期的进步教育家们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由于受到不同教育理论的影响,他们的方法不尽相同。 2、成型期(1918-1929年)。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建立。该协会后来改
简述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1、主观意识决定存在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3、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是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源自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并撷取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想精华而构成的,反对当时美国沿袭的欧洲形式主义课程、因循守旧的教材教法、繁多的清规戒律和教育与生产严重脱离的倾向。 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始末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1、兴起期(19世纪末至1918年)。19世纪末,帕克(P.W.Parker)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早期的进步教育家们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由于受到不同教育理论的影响,他们的方法不尽相同。 2、成型期(1918-1929年)。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建立。该协会后来改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永恒主义教育”亦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其宣扬宇宙精神、人性、教育基本原则的永恒性而得名。在美国,也有人把它看成是—种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运动,在这场运功中,教育是对让会影响的一个特殊方面。因为永恒主义学者自称代表着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悠久不变的传统,所以,“永恒主义”和“传统主义”一起在教育上常被用来称呼西方传统的文科教育。
永恒主义的课程观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考虑,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永恒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在永恒主义的课程里,“那些职业训练方面的‘如何做’(‘how-to-do-it’)的学程(couse)是列在黑名单中的,其根据是它们强调技术,而不是理解;它们强调具体的技能,而不是理论”。
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说,“课程应当主要地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
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因为它们使人与
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想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