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及其文学成就
“建安七子及其文学成就”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建安七子及其文学成就”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建安七子及其文学成就”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谈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
谈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
刘连凯20102112107 新闻采编与制作(1)班
摘 要: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们饱受苦难,但政治热情不减,这 一
时期的文学创作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可谓是上继西汉雄风,下开盛唐之音。而建安七子正是活跃于建安诗坛的主力军,他们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这样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文学团体,他们经历了由战争离乱到封官加爵,他们的生活和诗歌都有了变化。本文主要讨论了建安七子在文学方面 的成就,即在诗歌、赋、散文等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建安七子;文学成就;诗歌创作 一、引语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1]:“今之文人,东汉末建安时期的七位著名诗人的合称。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隅、应玚、刘桢。即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
建安七子诗歌分类
建安七子诗歌分类
七子各体创作的成就还可从《昭明文选》选录中得到说明。其书选王架诗8题13首、 赋1篇,刘祯诗5题10首,应场诗1首,孔融书、表各1篇,陈琳书1篇、檄2篇、笺1 篇,阮璃书1篇。可见,王聚诗赋兼善,刘祯、应场以诗取胜,孔融长于书、表,陈琳、 阮璃善写书、檄。这基本上合乎曹王、刘瓣之评。
当然,无论是曹王、刘拐、钟嵘所评,还是《昭明文选》所选,都着眼于被评选者的 主要成就和名篇佳作。建安七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人创作大发展的时代,他们的诗文无 论文体(体裁体制)上还是题材上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而一些作品虽从质量上也许
不算上乘,但在文体发展上或题材拓展上有一定的意义,并对后来的诗文创作有一定影响, 这些作品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本章将分别就建安七子今存诗、赋、文诸体作品在文体发 展上的成就和题材开拓上的成就述说他们的创作实绩。 第一节七子的诗创作
建安七子的诗歌,今存者据俞绍初《建安七子集》辑录,孔融有4题7首;陈琳有3 题4首(含《饮马长城窟行))),另有失题诗5则;王集有11题26首,另有失题诗4则; 徐干有4题9首〔含《为挽肛士与新婚妻别)));阮璃有9题11首(含《驾出北郭门行》、 《琴歌))),
孙奭家世及其校勘学成就
孙奭家世及其校勘学成就
李梅训① 王志东②
摘要:孙奭家族世以经史为业,其子孙瑜为官爱民如子,孙琪被称为“君子之儒”,
皆笃厚孝亲,成为郓州当地颇有影响的儒学世家;孙奭家族后辗转迁徙江南,谱系虽难以确定,却依然受孙氏后人尊崇。孙奭承汉唐注疏校勘之余绪,校勘注疏儒家经典、完善道家经典、撰《律文音义》、补充完善《后汉书》等,对保存汉唐乃至秦汉时期的经史、律法、诸子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成就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孙奭 家世 校勘
孙奭是宋初山东地区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宋初统治者“右文”政策的影响下,承隋唐两代注疏之余绪,几乎以毕生精力从事于经史典籍的校勘与整理工作,而学者论之不详,至于其家世亦有新得材料,谨予以初步补充探讨,以期有利于加深了解宋初山东地区经学世家,亦见山东学者对宋初经籍校勘事业所作的贡献。
一、孙奭家世生平述略
孙奭(962~1033)字宗古,谥“宣”,人称孙宣公。祖上为乐安(今山东广饶)大姓,后迁博州博平(今山东荏平),又徙居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孙奭生于儒风大盛的齐鲁之地,加之父亲孙翌崇尚儒学,他自幼熟读经书,笃志儒学,博贯九经。端拱二年(989)以九经及第,太宗时入国子监为直讲。真宗时为诸王府侍读,累官至龙图阁待
铜镜及其文化
铜镜及其文化
艺术学院10级服装设计
【内容摘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镜文化一方面在自身领域内不断发展,境本身的材质、形制、纹饰、铭文更加多彩,铜镜生产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有所提高,其经营、传播渠道也更加多样化,这已经完全形成境本身的文化体系,显示出多样的文化蕴含。
【关键字】: 铜镜 纹饰 文化 铭文
铜镜
一、 铜镜概述
中国古代铜镜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度。中国古代铜镜有四千年的发展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都具有那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包括文饰、铜质、型制、锈色、厚薄、铸造特点等时代特征。
二、 中国铜镜的起源与早期阶段
人类在审美观念驱使下以水为鉴,观止水到,用陶器盛水,再到用铜鉴盛水照脸,用无水铜盆来照脸——再到用铜镜的发展过程。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看,属原始社会后期的齐家文化已有铜镜出现,这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早铜镜,在铜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的铜镜,镜背无纹饰,圆形,直径6厘米,厚0.3厘米。弓形小钮,钮高0.5厘米。(见图)
青海贵南尕(ga)马台25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也为圆形,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镜背有凸起的两周弦纹,在两周弦纹间再饰直线纹和人字形弦纹。镜钮残损,镜边缘有相邻的两个小孔,孔间有清晰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 图文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
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
一 天文观测记录
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内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
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
“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 小雅》中有一首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史记的贡献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文化 《史记》对
各时期史学成就
五:秦汉、唐、宋、明、清史学的主要成就
A、秦汉时期
1、秦汉时期是我国正史的创立和新史学的产生时期,史学在大一统和先秦史学积累条件下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在史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有通史、皇朝史、学术史、风俗史、历史评论、起居注等等,在内容和撰述形式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2、作为中国史学奠基作的通史巨著《史记》和作为正史格局形成标志的断代史巨著《汉书》的出现,把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面貌和反映皇朝历史面貌结合起来,形成庞大的史学规模。在正史创立的基础上,《东观汉记》和《汉纪》也各有成就;
3、王充等唯物思想家的出现,以及他们对“天人感应”、“谶讳神学”的抨击,在秦汉时期历史思想的发展上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与理论价值。这表明中国史学在大一统的历史形势下,已经摆脱了稚嫩的面貌,开始走向成熟。
B、唐朝时期
1、唐朝是我国古代史学的转折与繁荣时期,史书数量有了更大发展,其数量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且正史编撰成绩斐然,被列为正史的二十四部史书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这个时期修成的,如唐代修的八部正史《梁书》《北齐书》《南史》《北史》等;
2、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步摆脱经学而独立地被社会认可,历史意识、史学意识和史家主体意识也得到加强,如这一时期的史家信念、良史标准与
我的大学成就故事
大学做的提升自己的事
我的大学成就故事
第一个
S 对于实现大学梦的我,考上大学的我不仅好奇,更多的是兴奋,而自己也从没有只身一人去过什么远方,想要锻炼一下自己的胆量,所以在入学时,我便萌生了要一个人来学校的想法,收拾好行李,我便踏上了求学之路,买票、上车、搬行李全是我一个人做好,在途中无比紧张,总觉得全是坏人,无时无刻不注意着自己的贵重物品,到学校后我在学长的带领下交学费、体检、找寝室。。。待这些都做完了后,自己心里特别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K 勇气 警惕 毅力 自觉
S 勇气 警惕 毅力 寻求帮助
T 我收获了独自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感和胆量,提高了我的信心
第二个
S 在进入大学后,首先面临的便是军训这一难关,对于不怎锻炼的我来说,很苦,但是对于一切都保持着热情的我也很憧憬,但是在训练中我才知道多苦多累,多次站军姿我都差点放弃,可是我忍住了,想流泪的我也忍住了,而在减持后是无比的有成就感,我也坚持走完了整个军训历程,其中收获不少,也建立了很多友谊。
K 毅力 坚持 自我鼓励 忘我
S 毅力 坚持 自我鼓励 忘我 集体的力量
T 我收获了苦中有乐的幸福 ,坚持的力量,战友情深和友谊
第三个
S 对于一直性格有些内向的我来说,在众人面前都会紧张得无法说话,我下定决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马意象及其文化的传承
篇一:中国文学作品中人鱼意象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关于人鱼的传说历来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由于其背后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传说成为文学创作的丰富题材。本文通过探讨对比人鱼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演变过程,阐述人们通过人鱼形象来表达爱欲、死亡等主题的表现方式,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民族文化心理,以此表现人鱼形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人鱼 演变 文化内涵
中国有关人鱼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袁光、孙冬梅 2014)。作为记录中国神话的重要典籍,《山海经》描绘了众多神人形象,人鱼神人形象是该典籍中人兽合体类形象之一。该书对人鱼的描述首见于《南山经》,“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1]《海内南经》首次提出了鲛人的说法,“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胸国,皆郁水南。注:离耳,搜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澹耳也,在朱崖海诸中;雕题,葱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2]其中的鱿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黄雪敏 2009)。又如《海内北经》记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3]此外,《西山经》中直接提到“人鱼”这一说法,“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4]。
论建安风骨的文学精神
论
建
安
风
骨
的
文
学
精
神
姓名:孙 阳 博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104110102班
孙阳博 对外汉语专业 104110102班
【摘要】:建安风骨作为文学史上特异的景观,历来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者
往往关注于建安诗人与时代风气之关系,而忽略了文学系统内部之间的一种延续性。其实,
建安风骨的形成在极大程度上是文学内部的一种演变,是文学精神的一种展现与更迭,毫无
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
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透过“文风 ”它更深入的体现了建安风骨的
真正文学气质与精神。
【关键字】:建安风骨、形式、精神
“建安风骨”是研究中国诗歌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上承强汉,下启盛唐。对于“建
安风骨”,李白有诗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陈子昂也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中这样评价“建安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类似的对评价与
赞誉数不胜数,真可谓古诗风气至此为之一变。
要论述“建安风骨”,首先必须明了其内涵。所谓“建安”,顾名思义,是指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