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种群数量的变化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①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这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将生物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② 提出合理的假设

这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③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要认识到数学模型所蕴涵的生物学意义。

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在理想状态下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是比较简单的,而生物学中大量现象与规律是极为复杂的,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例外的现象,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填写课本66页图4—4,来体验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细菌种群的增长,在构建数学模型时,常用到两种模型: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其中曲线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增长的趋势。 3、建构数学模型的意义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

屏幕显示:

《中国水利网》宁波、昆明、武汉等地,人躺在铺满水葫芦的湖面上,可以不沉;上海去年3万吨的水葫芦打捞量,今年已翻了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 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打开课本65页。 问题探讨,我们除了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以外,还可以 回答问题, 引出课题。 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数量 增长曲线。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建立细菌数量变化的数学 模型。 教师讲解: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学生阅读实例一,观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 察图片,并的性质形式。(书65) 完成学案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数学方程式(精确,但不够直相应内容。 观)和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3.研究方法或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建构模型→检验修正

1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过渡:我们刚刚得到的格式和曲线图是理想条件下对细菌数量增长的推测,自然界中有此类型吗? 实例二: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 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打开课本65页。 问题探讨,我们除了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以外,还可以 回答问题, 引出课题。 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数量 增长曲线。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建立细菌数量变化的数学 模型。 教师讲解: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学生阅读实例一,观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 察图片,并的性质形式。(书65) 完成学案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数学方程式(精确,但不够直相应内容。 观)和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3.研究方法或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建构模型→检验修正

1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过渡:我们刚刚得到的格式和曲线图是理想条件下对细菌数量增长的推测,自然界中有此类型吗? 实例二: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必修3 第4章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 课件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有哪些类型? 种群数量变化有哪些类型? 种群数量变化有哪些类型 2.怎样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怎样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怎样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3.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什么样的状况 3.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什么样的状况? 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什么样的状况? 4.“S”型曲线的 值是不是稳定不变的值? 值是不是稳定不变的值? “ ”型曲线的K值是不是稳定不变的值 5.学会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学会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必修3 第4章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 课件

自学导练时间/ 时间/min 细胞数 20 21 22 23 24 25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情况下, 有限制的情况下,某1个细菌 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 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 分钟分裂繁殖一代 讨论: 讨论:

0 20 分裂 40 60 80 100 120 32 64

26 ①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 N n= 2 n 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小时后由一个细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的要求 1、学习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2、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注意样方法的应用 4、体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回顾思考:1、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出芽生殖 2、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 兼性厌氧(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例如: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营养条件有限 的情况下呈S型增长。

介绍:血球计数板的构造

1、血球计数板:是显微镜上的外挂物件,可用来测量 细胞,细菌等一些微小物体的长度,还有就是测量数量, 如单位体积细胞的数量。血球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 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 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 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2、方格网的构成:25×16

A D G

B E H

C F I16×25

放大后的方格网计数室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 计数室,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 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 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 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

如何在食物网中判断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如何在食物网中判断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中,当某种群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数量变化,应该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当某种群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数量变化时,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一般应该遵循以下规律:

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的依据,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该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的数量变化(当然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③处于高营养级的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某一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p94 例:12(4)根据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

解析:从食物来源和天敌危害两方面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当大鱼全部死亡后,大量浮游动物得以生存,并且捕食大量浮游植物使其减少,导致磷虾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数量减少。

②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的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数量增多。

③当大鱼全部死亡后,浮游动物会增加,使须鲸捕获浮游动物的机会增多,从而减少了对磷虾的捕食

如何在食物网中判断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如何在食物网中判断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中,当某种群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数量变化,应该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当某种群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数量变化时,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一般应该遵循以下规律:

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的依据,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该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的数量变化(当然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③处于高营养级的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某一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p94 例:12(4)根据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

解析:从食物来源和天敌危害两方面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当大鱼全部死亡后,大量浮游动物得以生存,并且捕食大量浮游植物使其减少,导致磷虾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数量减少。

②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的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数量增多。

③当大鱼全部死亡后,浮游动物会增加,使须鲸捕获浮游动物的机会增多,从而减少了对磷虾的捕食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

(2)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

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3. 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二、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既是一个显微观察实验,也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过程涉及微生物培养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观察法以及模型构建法等技能方面的训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多方面培养价值的实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实验技能的指导。

三、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仍有四

个问题值得注意:

(1)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但对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不了解;

(2)对实验观察有一定的了解,但持续观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数学模型建构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情况分析:由于教师是初登讲台的新老师,没有多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