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志成中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 七 总编号: 使用时间: 主备人:任志利 审核人: 执教人: 班级: 小组: 教师评价: 【课 题】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

【复习目标】

1. 了解本册常见的实词、虚词并准确翻译。

2. 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培养学生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文言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 重要实词:

(一)通假字:1、尊君在否:“不”通“否”,不在。 2、不亦说乎:“说”通“悦”表越快。 3、《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_ ② 温故而知新_

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③众服为确论:_ 3、学:①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讲解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 作用;

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 后一种是对文言 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识记

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 义;

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 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 ④先

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 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 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 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 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虚词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 如“之、 其、

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 “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 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

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

文言实词虚词固定搭配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一,120个文言实词。

1. 爱(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疼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②喜欢。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③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④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公文之事》)

2. 安(1)形容词,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2)动词,①安身,养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3)疑问代词,哪里、哪啊。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4)疑问副词,表反问,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3. 被(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与地(《杨修之死》)(2)动词,①覆盖。闻

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②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③通“披”。穿,披着。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3)介词,表被动。a.信而见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实词的判断方法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如下例: 2003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汇总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汇总

中考总复习之文言实词

A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

B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

(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 (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

(1)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一直以来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初中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文质兼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兴趣是关键

由于文言文相对来说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上一堂名为欣赏课,实质是让学生入门的课,老师在上课之前多收集一些趣味性强的关于文言文的资料,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在学习《论语》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搜集孔子的箴言,上网了解孔子生平。由老师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孔子的图片,配上老师的讲解介绍,让学生了解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打开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大门,让学生看关于文言文知识的光盘,另外,老师还可以搜集关于文言文的趣味知识,介绍给学生。

二、把握基础知识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老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时第一步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什么,又是在什么样的情感基调上写这篇文章等。写作背景只要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词性练习题及答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词性练习题(试卷)及答案

汉语词性练习题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 )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 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C.量词 形容词 动词 D.代词 副词 动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 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 ②助词 ③形容词 ④动词 ⑤代词 ⑥代词 B.①名词 ②动词 ③副词 ④形容词 ⑤代词 ⑥名词 C.①代词 ②助词 ③介词 ④动词 ⑤助词 ⑥名词 D.①代词 ②动词 ③副词 ④形容词 ⑤助词 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B.①名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C.①动词 名词 ②动词 副词 D.①动词 动词 ②副词 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 )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词性练习题及答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30
【bwwdw.com - 博文网】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汉语词性练习题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

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B.①名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C.①动词名词②动词副词

D.①动词动词②副词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形的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圆帽。”

划线词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名词形容词副词

B.量词形容词介词

C.量词形容词动词

D.代词副词动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A. 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②助词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