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治痛经的加减方
“少腹逐瘀汤治痛经的加减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少腹逐瘀汤治痛经的加减方”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少腹逐瘀汤治痛经的加减方”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案例一则
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案例一则
[摘要]少腹逐瘀汤为王清任创立的活血化瘀类方剂之一,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可应用于内、外、妇多个领域,尤其在治疗痛经时具有明显的疗效,笔者通过列举案例一则以浅析少腹逐瘀汤。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王清任;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亦称“经行腹痛”。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少年;继发性痛经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发的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有报道显示,在对2002-2011年的部分文献统计表明,育龄期妇女的痛经发病率在16%-91%之间,其中重度患者占2%-29%,在校大学生也普遍受痛经的影响,并对其学习生活造成了困扰。 少腹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一书,《医林改错》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载方剂33首,中药87味,是王清任生前仅留的医学著作,记载了他毕生的临床经验和诊治心得,可谓流芳百世,诸多方剂疗效显著,至今仍应用广泛。王清任在继承了《内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张仲景
及诸多医家经验思想,并通过实践进行人体解剖,创立了瘀血致
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我们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病例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临床研究与经验
宵詹隧学嚣 2 8年 00第 9卷第 5期
失固,劳伤冲任,气滞血瘀,饮食不节等引起。本病发生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本组病例在西医治疗
水平者,人工周期治疗后部分患者尚无正常月经,继续予促排卵或人工周期治疗常能收效。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 D B疗效显著, U起效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的基础上采用补血、养血、止血、补气中药治疗,中黄方芪、白术、党参、山药、茯苓、熟地、大枣补气健脾摄血;五味子滋肾宁心安神;当归养血补血;地榆炭止血;益母草活血调经;肉苁蓉补肾阳益肾精,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益气摄血、补肾固冲、祛瘀生新、止血调经的功效。
[] 1乐杰.妇产科学[ .版 . M] 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 4 3 0 3 1 2 0:3— 3 .
[] 2马保璋_中医妇科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 0:0 M]上海上海 2 27. 0 [] 3常雅娟冲西医结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0 2例临床观察[] J河北中医,0 7 2 ( )5 3 2 0,9 6:3 .
克罗米芬是促排卯的首选药,适用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
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6例
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我们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病例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临床研究与经验
宵詹隧学嚣 2 8年 00第 9卷第 5期
失固,劳伤冲任,气滞血瘀,饮食不节等引起。本病发生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本组病例在西医治疗
水平者,人工周期治疗后部分患者尚无正常月经,继续予促排卵或人工周期治疗常能收效。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 D B疗效显著, U起效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的基础上采用补血、养血、止血、补气中药治疗,中黄方芪、白术、党参、山药、茯苓、熟地、大枣补气健脾摄血;五味子滋肾宁心安神;当归养血补血;地榆炭止血;益母草活血调经;肉苁蓉补肾阳益肾精,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益气摄血、补肾固冲、祛瘀生新、止血调经的功效。
[] 1乐杰.妇产科学[ .版 . M] 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 4 3 0 3 1 2 0:3— 3 .
[] 2马保璋_中医妇科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 0:0 M]上海上海 2 27. 0 [] 3常雅娟冲西医结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0 2例临床观察[] J河北中医,0 7 2 ( )5 3 2 0,9 6:3 .
克罗米芬是促排卯的首选药,适用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
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6例
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概况
原发性痛经是经期中最常见的妇科问题,其特征是痉挛性子宫收缩和与炎症性疾病相关的疼痛症状 [1]。根据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妇女 有相关年龄层次么 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2 1980]。根据第3版全国统编教材,将原发性痛经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瘀阻,阳虚内寒,气血亏虚,肝肾亏虚6型[3 中医妇科学]。程芳等[4]对60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以实证居多,占86.1%,其中寒凝血瘀证占58.7%,气滞血瘀证占27.4%,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是临床中疼痛感最为强烈的两种证型。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5]。温经汤原文所载用于治疗少腹瘀血阻滞,阴血不生引起的久不受胎、月经不调、崩漏,具有温经散寒,暖宫祛瘀的功效。温经汤的临证应用甚广,《女科要旨》治妇人阴挺[6];《血证论》治“积冷结气瘀血不行”的妇人闭经[7];《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 胡 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1.1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段丹梅灵宝市中医院 4 7 2 5 0 0河南灵宝市函谷大道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1 0 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 4例于经前3天开始服温经汤(吴茱萸4 5 g、桂枝3 0 g、当归3 0 g、川芎3 0 g、白芍 3 O g、牡丹皮3 0 g、阿胶4 5 g、麦冬6 0 g、党参6 0 甘草3 0 g、半夏4 5 g、生姜3 0 g,水煎取汁3 0 0 0 m l,每次服1 O O m l, 每天3次),同时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5 4例于经行第1天开始口服消炎痛。两组均治疗至经停为止,治疗4个月经 周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止痛起效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 3 . 3 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 7 . 7 5%。两组问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1 )。两组止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 0 5 )。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关键词寒凝血瘀型;痛经;针灸疗法;中药口服中图分类号: R 2 7 1 . 1 l 文献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 胡 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1.1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 胡 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1.1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 胡 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1.1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 胡 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1.1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