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一、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应会: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子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难点: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三、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引入教学新知
1、教师书写课题并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问:同学们,什么是比例知识?
小结: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
教师用两幅画来引入“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师问:这两幅画,哪一幅正确呢?
结论:第一幅正确,因为它遵循了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树与高山之间的比例。
在平时画画中,我们是否也遵循了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我发现有的同学在画人物的时候,把人的头画的特别大,身体却特别小,这样对吗?
(二)进一步了解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1、欣赏名画《溪山行旅图》
过渡句:在美术中运用比例知识,其实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接下来,我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工作材料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4课 美术中的
比例知识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
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
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
范文材料
工作材料
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
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人美版第九册美术教案http://w
美术教案-美术作品中的形象
美术教案-美术作品中的形象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2、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征;3、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重难点:理论的概括和对其本质内涵的分析。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美术作品《格尔尼卡》,学生回答体会?这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议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的一个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巨作。他在这一作品当中,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任意组合和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手法,极力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据说,当时有位法西斯军官看到这幅作品,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回答说:”NO,这是你们造出来的杰作”。从这里可以看出,欣赏美术作品不能只看其像不像,美术作品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们精神创造的产物。画家以鲜明的个性来表现生活本质和典型,这种典型不禁表现在人物画里,也表现在其他题材中。山水画、花鸟画、风景和静物等作品中也有。例如中国画《溪山行旅图》所表现的就是高度概括的秦陇以至中国北方山峰峻挺浑厚、雄伟壮观的共性而创造出的成功的山水画中的典型形象。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教案
【篇一: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p18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让学生知道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两种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根据图表说明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课件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 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
比例中的图形问题
第 1 页 共 14 页
比例中的图形问题 【要点点击】
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两个三角形
若面积相等,则底与高成反比例 若底相等,则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若高相等,则面积与底成正比例
【经典题例】
例1如左图:大小两个相交的圆,已知相交部分是大圆面积的求大圆面积和小圆面积的比。
11,是小圆面积的, 86
1.如图:正方形和长方形重叠(阴影部分),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求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比。
11,是长方形面积的, 69
2.如图:正方形和圆重叠(阴影部分),重叠部分占圆面积的求圆的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比。
34,占正方形面积的, 89
3.如图:A、B两个平行四边形组成一个图形,阴影部分(重叠)的面积是A的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和空白部分的面积比是多少?
13,是B的, 840 第 2 页 共 14 页
例2如右图,小正方形的
35被阴影覆盖,大正方形的被阴影覆盖。 56那么,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中
比例中的行程问题
第 1 页 共 20 页
比例中的行程问题
【要点点击】
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重点训练】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当甲到达B地时,乙车距A地30千米;当乙车到达A地时,甲车超过B地40千米。问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练习一
1客货两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当客车到达B地时,货车距A地还有50千米;当货车到达A地时,客车超过B地70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师傅和徒弟完成同样多的零件,师傅完成任务时,徒弟还有72个没有完成;徒弟完成任务时,师傅已超额完成96个。求分配给师、徒两人的任务各是多少个?
3.一项工程平均分给两个筑路队去完成,当甲队完成任务时,乙队还要修52米;当乙队完成任务时,甲队已多修了65米。求这项工程一共要修多少米?
第 2 页 共 20 页
例2甲、乙两车从A、B两
初中美术教案-美术教案光影的交响
美术教案-光影的交响
《光影的交响》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光影的交响》是选取湖南美术
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第6课《光影的交响》的内容。本课是以造型·表
现为主,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首先回顾上节课讲的明暗
的知识,然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用不同工具材料用明暗表现正方体的几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采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2、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强调明暗运用与
表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明暗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明暗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通过借助简化的明暗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明暗造型及利用明暗进行情感表现的能力。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为:(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明暗表现的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A.提高学生明暗表现的能力。B.培养学生明暗表现的实际运用能力。(3)发展目标:A.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B.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情感目标:
比例中的行程问题
第 1 页 共 20 页
比例中的行程问题
【要点点击】
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重点训练】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当甲到达B地时,乙车距A地30千米;当乙车到达A地时,甲车超过B地40千米。问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练习一
1客货两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当客车到达B地时,货车距A地还有50千米;当货车到达A地时,客车超过B地70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师傅和徒弟完成同样多的零件,师傅完成任务时,徒弟还有72个没有完成;徒弟完成任务时,师傅已超额完成96个。求分配给师、徒两人的任务各是多少个?
3.一项工程平均分给两个筑路队去完成,当甲队完成任务时,乙队还要修52米;当乙队完成任务时,甲队已多修了65米。求这项工程一共要修多少米?
第 2 页 共 20 页
例2甲、乙两车从A、B两
美术教案-美术活动:有趣的长颈鹿 - 小学美术教案 - 模板
美术教案-美术活动:有趣的长颈鹿_小学美术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以看看、说说、画画的形式,初步学画长颈鹿的基本特征及动态。
教学准备:一大、一小二只蛋(贴绒教具)、卡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导观察
1、出示二只蛋,问:什么形状的?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2、告诉名称:大的是恐龙蛋,小的是鹅蛋。
二、说说、画画,老师示范 1、长颈鹿身体与头部的定位
(1) 老师演示:恐龙蛋放在黑板的当中,鹅蛋想离它远一些该放哪儿呢?(请个别幼儿演示)
(2) 请幼儿在图画纸上为恐龙蛋与鹅蛋定位--画出长颈鹿头与身体的不同位置 2、教师示范(边说边画)
(1)以变魔术的形式将鹅蛋变形,画出长颈鹿头上的眼睛、嘴巴、耳朵和角(提示:定位时方向不同)
(2)用二根“电话线“连接鹅蛋与恐龙蛋。(提示:一边宽、一边窄)
(3)恐龙蛋变形--画出长颈鹿的四肢与尾巴 ④找找长颈鹿还缺什么?(头发、衣服) 3、教师小结长颈鹿的特征,并提出要求 三、幼儿绘画: 1、画单个长颈鹿,要求不同方位,不同动态。
2、长颈鹿和谁在一起,在什么
美术教案-《蜗牛》教案 - 小学美术教案 - 模板
美术教案-《蜗牛》教案_小学美术教案_模板
《蜗牛》教案 一、概要:
让幼儿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以及活动特征。 二、教材说明:
本课教材中的蜗牛主要是用螺旋线画出不同动态的蜗牛,并添画环境。 三、教学目的:
1.掌握蜗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确地画出不同形态的蜗牛;2.通过画蜗牛,学生能掌握画圆形动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认识圆形并用基本形画蜗牛。 五、教学难点:画出蜗牛的不同动态。 六、教具准备:
1.老师准备:彩色粉笔、蜗牛动态变化分析图一幅、蜗牛在潮湿的草地上活动画一幅。2.学生准备:塑料水彩笔、美术课本、图画纸。 七、教学方法:
讲述法、演示法、练习法。 八、教学过程():
1.导语: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学们都见到过蜗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着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动的姿态,真惹人喜爱。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爱的样子画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蜗牛。 2.板书课题:蜗牛 3.新授:
(1)讲解怎样画蜗牛。演示画法(边演示边讲解)。画法步骤(用彩色粉笔画): 请同学们练习两遍画法。
(2)讲解怎样画各种姿态的蜗牛。师:蜗牛喜欢在潮湿的地方活动。它们有向前爬行的,有向后爬行的,有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