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地幔有多深
“地球的地幔有多深”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地球的地幔有多深”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地球的地幔有多深”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地幔转换带:地球深部研究的重要方向
地幔转换带:地球深部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周春银;金振民;章军锋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来源:地学前缘
ISSN:1005-2321
年:2010
卷:017
期:003
页码:90-113
页数:24
中图分类:P542.5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地幔转换带;不连续面;相变;动力学
摘要:地幔转换带是联系上下地幔的纽带,对于认识整个地幔的组成和演化、地幔对流、岩石圈深俯冲及深源地震等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转换带地震不连续面主要与橄榄石的高压相变密切相关.最新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地幔中非橄榄石组分的相变,如辉石和石榴子石的相变,对不连续面的深度和宽度以及转换带内的波速和密度梯度也起到很大的影响.另外地幔全岩成分、端员组分、温度和水也对相变和不连续面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精细的实验研究成果更好地解释了转换带地震不连续面一些相
地幔、幔源岩讲义
地幔岩和幔源岩的组构及成因分析
? 地幔岩:指在上地幔(莫霍面到400km之间)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岩石。
一、 地幔岩概述:
(1)地幔岩的研究意义:
·板块构造、岩浆起源、深部成矿作用、地质自然灾害等的研究急需地幔岩资料。 ·唯一能直接获得的地幔证据,是其它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获取上地幔的组成、热状态、流变学及动力学特征、地幔演化等信息的重要手段。 (2)幔岩的研究方法
·实验岩石学方法:模拟上地幔条件,进行矿物相转变、熔融实验等。 ·地球物理方法:了解地幔物理性质,限定地幔的岩石学模型。
·地外星球对比法:通过对月岩、陨石研究,了解地幔的组成及演化。 ·地质学方法: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及相关的成因解释。 (3)地幔岩的研究内容
·地幔岩的岩相学研究:产状、组成、组构、分类、岩石分带等
·地幔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地幔分层模式、地幔不均一性等。 ·幔源岩浆起源的研究:源岩、条件、熔融程度、动力学过程等
·共生矿物相间的元素分配、矿物相转变与温度压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上地幔物理性质的研究:热状态、应力状态、流变学特征等。 (4)地幔岩的组成及类型
·组成:相当于三分阿尔卑斯纯橄榄岩和一分夏威夷拉斑玄武岩(Rin
心境有多静,思考就会有多深
心境有多静,思考就会有多深
心境有多静,思考就会有多深文化诊断学
心境有多静,思考就会有多深
——改善思维和调整心态是人生的两大必修课
【1】
一般人追求快,那是因为内心的浮躁。当思想水平达到较高境界的时候,就会追求一种慢,那是因为内心的淡定。
其实,追求慢并不是懈怠,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状态下的舒缓,是主体与客体在节奏和频率上的协调,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实和稳健。
这里所说的慢,指的是一种有节奏感的实现过程。对此,曹政钧导师说:人生是一个丰富的体验过程,并不是单向度地实现目标。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代竞争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心态浮躁——人们只知道一个劲的向前冲,却不知道如何安静下来,去领悟静能生慧和以静制动的道理。
【3】
今天,任何知识的价值都无法与自己的思考力相媲美。
思考差之毫厘,行动失之千里。因此,拓展思维深度、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增强思维速度、建立思维体系和改善思维方式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非常关键,更是人生的必修课!
【4】
通常,世俗人执迷有,出家人执迷空,这都是执迷不悟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有时候,执空比执有的文化危害性更大,必须提高思考力水平和改善思维方式才能认识世界与自我的本质
心境有多静,思考就会有多深
心境有多静,思考就会有多深
心境有多静,思考就会有多深文化诊断学
心境有多静,思考就会有多深
——改善思维和调整心态是人生的两大必修课
【1】
一般人追求快,那是因为内心的浮躁。当思想水平达到较高境界的时候,就会追求一种慢,那是因为内心的淡定。
其实,追求慢并不是懈怠,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状态下的舒缓,是主体与客体在节奏和频率上的协调,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实和稳健。
这里所说的慢,指的是一种有节奏感的实现过程。对此,曹政钧导师说:人生是一个丰富的体验过程,并不是单向度地实现目标。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代竞争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心态浮躁——人们只知道一个劲的向前冲,却不知道如何安静下来,去领悟静能生慧和以静制动的道理。
【3】
今天,任何知识的价值都无法与自己的思考力相媲美。
思考差之毫厘,行动失之千里。因此,拓展思维深度、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增强思维速度、建立思维体系和改善思维方式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非常关键,更是人生的必修课!
【4】
通常,世俗人执迷有,出家人执迷空,这都是执迷不悟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有时候,执空比执有的文化危害性更大,必须提高思考力水平和改善思维方式才能认识世界与自我的本质
地球的明天
篇一:为了地球的明天
为了地球的明天
一、教材分析
在本活动主题中共设计了“世界在行动”、“中国在行动”和“从我做起”三个主题活动。旨在人类在鏖战的同时埋下了很多危机,世界各国现在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拯救地球。教科书在“世界在行动”中通过世界各国的一系列的环保行动举措、地球日的确定和宣传口号‘联合国的一些环保行动和相关的会议以及政策决议,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地球的热爱。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我们中国积极响应的身影。我国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环保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的环保状况也越来越好。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严重的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正确看待我国所采取的种种措施。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更多相关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环保的紧迫。从而以自身为起点,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的感情,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积极倡导大家都参与到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共同寻找拯救地球的方法。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美好、舒适的家园。
二、教学目标
1.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2. 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当今世界各国为保护环境地球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安泽县府城中心校北门小学 秦慧苗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分析: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球仪、小船、课件
(2)学生搜集麦哲伦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师生互动,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谈话: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这节课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的基本概况
地球的基本概况?
1.年龄:46亿岁。公转周期:约365天。公转轨道:呈椭圆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自转周期:恒星日:约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黄赤交角:23°26。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6378.5公里。 平均半径:大约6371.3 公里(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质量:5.9742×10^21 吨。平均密度:5.515 g/cm^3,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大气:主要成份:氮(78.5%)和氧(21.5%)。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表面大气压: 1013.250毫巴。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0- 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题名称: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教学内容: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教学
教材分析:1、从教材的内容上讲,教材结构明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
内部圈层,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波发生、类型及性质,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地幔以及地核的组成和状态等;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内容包括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关系,但对于各圈层性质并不要去深入了解,只需抓住其主要特点以及和人类活动密切关系即可。
2、教材地位来讲,本节课位于第一章结尾,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在前面介绍完地球的宇宙宏观环境后具体介绍了地球本身结构,又为接下去各章详细讲解大气圈、水圈等奠定了基础,使整个学习具有很
地球的宇宙环境
篇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篇二: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
??⑨地月系?月球 ?⑦银河系?⑧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
?⑩河外星系
?????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1)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是恒星和星云两类。
(2)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总星系。 4.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系示意图) (1)太阳系
八大行星的特征
(2)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1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波长
(1)范围:0.15~4微米。
(2)分为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三部分。 3.能量分布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