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10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0《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教学目标
1、继续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学习第2段,练习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3、较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学重点:
学会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能在课文的朗读中读出自己对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去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了解到哪里是盛产水果,今天我们再去看一看哪里最有名的水果——葡萄。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
思考: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给句子编上序号。
(2)根据学已学的写作顺序,说说这一段话中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再读课文,按已学的方法,理解按时间顺序写的一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段话。(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
(1)学生自读1、2、3自然。
(2)小组交流。
课文第2自然段一共有( )句话。第1句写( ),第2句写( ),第3写( )。这段话从第2句开始,是按( )顺序写的。
(3)反馈。
3、深入学习第2段内容。
(1
罗朝胜《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葡萄沟》第二课时
罗朝胜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和课文第一自然段。
2、研读课文2-4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3、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难点: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葡萄沟》这一课的生字新词,老师考考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 出示: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蜜桃、梯田、维吾尔族、足够、碉堡;开小火车认读,有错随机订正,齐读。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葡萄沟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生读) 师:啊,葡萄沟的水果真——多,板书:水果多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 课文中有一句话夸葡萄沟,谁能一下子找到它?板书: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葡萄沟看看,葡萄沟除了盛产水果,还好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4蜜蜂》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4蜜蜂》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同步作业】
教材解析:
《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这是一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的科普说明文,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左右蜜蜂有15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3、激发学生观察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1、抗疫立誓:
同学们,现在虽然病毒还没有彻底消除,但是,只要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相信疫情总会过去,春天终会到来。看,春天来了!
2、情景导入
(边播放春天的图片,老师边讲解)春天来了,春风夹带着绵绵春雨滋润着万物,柳树和小草发出了嫩芽,布谷鸟在林间歌唱,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在这五彩缤纷的春天里,蜜蜂也来到了我们身边!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蜜蜂》这一课的生字,观赏了各类昆虫及蜜蜂的形态,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这节课让我们继
续和作者一起走进《昆虫记》,走进蜜蜂的世界。
3、复习检查
(1)默写词语。
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请大家打开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课葡萄沟市级公开课一等奖
11、葡萄沟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新疆,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吴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感受新疆是个好地
方。
重点:识字,写字。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 难点:新疆是个好地方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 重点:同目标1
难点:“维吾尔族”的音“密”与“蜜”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吃时感觉味道怎么样?
2.引入:对,我和同学们有一样的感觉,葡萄酸中带甜,非常好吃。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哪儿生产的葡萄最多最好吗?(新疆葡萄沟) 3.揭示:(板书课题)
那我们就循着歌声和老师一起到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去走一走,看一看,好
吗?(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 1、听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呢?
2、是呀,多好的地方啊!你们也想自己读读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几个词令同学们读起来特别困难,你
能读准他们吗?
出示词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课葡萄沟市级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11、葡萄沟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新疆,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吴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感受新疆是个好地
方。
重点:识字,写字。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 难点:新疆是个好地方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 重点:同目标1
难点:“维吾尔族”的音“密”与“蜜”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吃时感觉味道怎么样?
2.引入:对,我和同学们有一样的感觉,葡萄酸中带甜,非常好吃。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哪儿生产的葡萄最多最好吗?(新疆葡萄沟) 3.揭示:(板书课题)
那我们就循着歌声和老师一起到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去走一走,看一看,好
吗?(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 1、听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呢?
2、是呀,多好的地方啊!你们也想自己读读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几个词令同学们读起来特别困难,你
能读准他们吗?
出示词
项链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品语言分析玛蒂尔德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文情节结构的巧妙及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与统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物命运包含着的哲理思考, 认识虚荣心是导致其悲剧的原因, 而社会制度才是根本原因。 就项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美、 享受的追求。
2. 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性的角度诠释玛蒂尔得这一人物, 人物命运包含着的哲理思考。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1 项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我们来看小说《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他母亲文学素养的熏陶,中学时便养成了对诗歌的特殊爱好,一心向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