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注释与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注释与翻译”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寡人之于国也》注释与翻译”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注释与翻译”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寡人之于国也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是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
寡人之于国也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和“然、则、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 3.学习并理解孟子善辩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想
本文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第二课,重点是学习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掌握特殊文言句式;难点是学习孟子的“仁政”主张,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法上,不仅要继续抓牢感性材料的积累,更要不断增强理性认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研究。具体做好:一、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二、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整理一词多义,把握虚词,归纳句式,总结一定的文言规律;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课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移其粟(lì )于河内 弃甲曳(ya )兵 鸡豚(tún ) 狗彘(zhì) B.衣帛(bó)食肉 然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3、感受孟子的“雄辩”风采。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对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孟子“仁政“思想及“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学点拨法 3、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提问导入:“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哪四书? 明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就是出自四书之一的《论语》,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叫做《寡人之于国也》,同样出自四书之一的《孟子》。
2、请学生回忆自己所记住的孟子的名言警句 初中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介绍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温馨晨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标解读】:1、了《孟子》相关知识;
2、基础文言字、词、句的过手,运用。
【超前预习】:一、文学常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与翻译(注释)-高中语文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
寡人之于国也
令狐文艳
原文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
令狐文艳
令狐文艳
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合作探究,分析人物观点,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感受孟子的雄辩力量;
3、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2、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仁政”的具体阐发并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3、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联导入: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大儒:他有民本思想,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认为人性向善,善养自身“浩然之气”;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他的论辩跌宕生姿,气势磅礴——他就是孟子(走近作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一起学习这位继承孔子学说正统的儒学大师。
二、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梁惠王问政于孟子,那么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 明确:问题:“民不加多”。
思路:1、第一段: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2、二到四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寡人之于国也》仿写
《寡人之于国也》仿写 岳晓记
岳子曰:“敝人之于学子也,尽心焉耳矣。基础薄,则强化练习于课内,加强指导于课外;答题不规亦然。查邻班之教,无如敝人之用心者。邻班之分不加少,敝班之分不加多,何也?”
嘉琪曰:“师好游,请以游喻。铿然攀之,巅峰在望。弃靴摔袖而还。或百步而后还,或五十步而后还。以五十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还也。” 曰:“师知如此,则无望分之多于邻班也。”
“不弃晨读,佳句不可胜用也;垂髫不再曝寒,书本不可胜读也;学子以时入庠序,言行不敢戾于君子也。佳句与书本不可胜读,言行不敢戾于君子,是使学子增智养德无憾也。增智养德无憾,学道之始也。”
“三尺讲台,立之以学,十二者可以诵诗矣。妍媸智愚之子,无失其时,十五者可以属文矣。千尺杏坛,勿夺其时,莘莘之子,可以无孥矣;谨修身之教,申之以天下大义,青衿者不乖风雅于杏林矣。十五者诵诗属文,青领不孥不钝,然而不就者,未之有也。
彘兎饮路鸩而不加劝,涂有黄口而不知诲,人愚,则曰:‘非我也,愚也。’是何异于投鸩而杀之,曰:‘非我也,鸩也’?师无罪愚,斯芸芸学子智焉。”
甲午年三月二十五日
寡人之于国也默写测试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
2.察邻国之政, 。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不违农时, 。 ,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5.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百亩之田, , ;
8.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 图文
《必修三》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4—1
8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 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读、朗读,理解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特点,提高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先学指导 1.利用早读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其他学习资源,正确译文。 2.结合课后练习用原句回答,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