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重力公式
“初二物理重力公式”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初二物理重力公式”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初二物理重力公式”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初二物理重力教案三
第3节: 重力
教学目标
⒈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⒉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⒊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N/Kg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
明确G与m的关系,以及运用G=mg进行计算 实验探索法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1课时
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⒈演示:① 让手中的粉笔自由下落;② 把杯中的水倒出来,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⒉通过观察,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三、新课教学
什么是重力
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粉笔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粉笔。水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水。 ⒊重力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 ⒋注意说明:重力、重量、物重等说法。 四
初二物理重力教案三
第3节: 重力
教学目标
⒈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⒉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⒊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N/Kg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
明确G与m的关系,以及运用G=mg进行计算 实验探索法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1课时
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⒈演示:① 让手中的粉笔自由下落;② 把杯中的水倒出来,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⒉通过观察,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三、新课教学
什么是重力
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粉笔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粉笔。水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水。 ⒊重力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 ⒋注意说明:重力、重量、物重等说法。 四
2017年初二下册物理公式归纳
篇一: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7-1、力
1.力的概念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 接触 才能产生的,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2.力的作用效果:
(2)做力示意图的要领:
C、力的作用点可以是线段的起点,也可以是线段的终点;
D、完毕时记得标上所做力的符号,已知大小的还要标上力的大小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
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由此我们认识到:
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③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7-2、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7-3、重力
1.重力的由来:
2.重力的大小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在靠近地球两极处g最大,靠近赤道处g最小。
3.重力的方向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 几何中心
初二物理试卷
篇一:初二物理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号考 名姓 级班
2013—2014学年度(上)初二物理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总计30分)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3、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4、冬天雨雪过后,停在户外的汽车的前窗玻璃上常会结有一层冰.要想除去这些冰,下列做法中不可采用的是( ) A.喷洒盐溶液
B.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
C.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 D.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上
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
初二物理14.10.31
明德富学教育备课专用
时间:2014年 11月 1日: 0: 00-00:00 地点: 班级:初二同步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做水的沸腾实验要减少试验时间的方法: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加大火力 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上方的大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6、液体沸腾需要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大锅中试管内的水)熔化和凝固:
1、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需要吸热。 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需要放热。 2、晶体是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叫做熔点。另外一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即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种 固体叫做非晶体。 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作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晶体:冰、 海波、奈、铁等;非晶体:烛蜡、玻璃、塑料、沥青等。 3、晶体、非晶体熔化图像分析:见学习评价。 4、⑴、水银温度计不能在我国北方使用,水银凝固点是-39℃,我国北方最低气温是-50℃。⑵、冬天在 积雪路面撒盐,可以迅速熔化积雪,降低了熔点。升华和凝华:
1、升华是物
初二物理1
积雪对公路行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路况的改变,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表明
解析:本题涉及到探究过程的多个要素: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交流。题设中已经提出了问题“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这就要求学生沿着水是否结冰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实验。
答案:猜想:盐可能改变了水的凝固点或盐可能改变了冰的熔点。
理由:因为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可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
分析与交流:方法1:在路面上撒碳灰。道理:加快雪吸收热量,加速熔化;同时增大摩擦。
方法2:给车轮加防滑链。道理:最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寒冬的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看到窗玻璃上有美丽的“冰花”.请你判断“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
内侧
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发生凝华
1、敲击桌子后,可以听到声音,但却看不到桌子在振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被敲击后正在发声的桌子在振动。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
C、人淋浴时水的温度大约是50℃D、盐城市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提琴、钢琴所
初二物理总结
初二物理总结
初二物理总结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一、测量
.用一公认的标准量去量度某一个物理量的过程。
.测量要采用测量仪器进行,不能单凭自己的感觉器官去判断。
二、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国际单位:米
.长度单位的换算:
1千米=1000米=103米 1分米=0.1米=10 -1米
1厘米=0.01米=10-2米 1毫米=0.001米=10-3米=103微米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三、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但决不可能消灭。
3.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仪器制造得不是绝对准确;
.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的影响;
.测量人的视觉差异。
4.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消除的。
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什 么 是 机 械 运 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这里要学习的“运动”,指的是物体
位置的变化。为了含义明确,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 动 和 静 止 的 相 对 性
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本叫 参照物。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和平均速度
速 度
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快慢都
初二物理资料
第一节 物质的状态 温度的测量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b.绝对禁止用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d.用外焰加热。 3.温度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测温液体、表面刻度。
4).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规定: a.表示所使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由瑞典物理学家摄耳修斯首先规定。
b.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以及1 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
时的温度作为100度。
c.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
1摄氏度。 d.摄氏温度用符号℃表示,读作“摄氏度” 例:“—8℃”,读作“负八摄氏度”或“零下八摄氏度”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观察温度计的是量程(即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物体充分接触;
(3)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通常物质的三种状态是 、 、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800字)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
初二物理知识重点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3、真空不能传声
(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推论: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5、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表示声音传播快慢;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6、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340m/s ,物理意义:15摄氏度时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