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详细)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
一、气候形成因子 (一)、气温影响因素
1、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等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坡气温偏低,阳坡气温偏高。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低。
(二)降水影响因素
1、纬度——大气环流: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大陆的迎风一侧降水多,背风一侧降水少;夏季风降水多,冬季风降水少。
2、距海的远近:绝大部分水汽都来自海洋,所以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寒流经过的降水
偏少。
(三)、气候形成主要因素
1、纬度2、海陆分布3、地形4、洋流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
《关中古代陵墓类型及空间分布》
关中地区古代陵墓的类型、地理分布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世忠 杜忠潮
(咸阳师范学院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关中地区古代墓葬数量众多,依据葬者的身份,可分为帝王陵与陪葬墓,历代将相名人墓葬等类型。关中古代帝王陵的营造形式有“封土为陵”和“因山为陵”两种,按建陵时间跨度分为华夏始祖陵寝、先秦王公陵、统一王朝帝陵和分裂割据政权王陵等类型,其地理分布具有片状、带状分布及点状散步等特点;陪葬墓主要依附帝王陵在特定区域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历代将相名人墓葬以散点状分布为主。影响关中古代陵墓选址及其空间分布的因素:一是都城区位,二是风水观念、追求皇权威严和博大气势,三是墓主人籍贯,四是历史事件发生地与名人生前活动地。对关中地区绚烂丰富的古代陵寝文化与帝陵遗产资源,应该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研究,以便发挥其“古为今用”之效。 关键词:关中;墓葬;类型;地理分布;影响因素
陕西关中地区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北靠陕北高原,南邻秦岭山地,东西长约360公里,总面积39000余平方公里。此地是中国古代建都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迄今遗存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为数众多的古墓葬群。其中,尤以西周至明清时期的帝王陵寝及高等级王侯
12分布类型的检验
第十二章 分布类型的检验
赵淳宇 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
分布类型的检验 12.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2.2.正态分布检验
12.3.二项分布检验 12.4.游程检验 12.5.蒙特卡罗法
12.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2.1.1 问题的提出 12.1.2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2.1.3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12.1.4其他问题
12.1.1 问题的提出
掷骰子
抛硬币买彩票
假设检验
在作出推论估计以后,对所估计的内容进行检验, 在统计上确定所得到的估计是否是统计显著的。
12.1.1 问题的提出某学校男生千米跑的成绩是3分50秒,新的 教练执教后,随机抽取10名男生测试,样 本均值为3分30秒,标准差为20秒,请问新 的训练方法是否改变了?
参数检验 对具体的参数进行估计 检验 分布检验 对原假设的分布进行估 计检验
对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互动教学 ,对照组传统教学,成绩分别为:???? ???????,请问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 越? 某建筑材料原配方的抗压强度俯冲正态分 布,新配方后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12.1.2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小概率反证法”原理:对于一个小概率事件而 言,其对立面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大高于这一小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征及判断
- -
- zj.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征及判断
判定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气温与降水(即雨、热)
- -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即纬度因素,气候差异的基本因素
二、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环流因素与季风因素一道基本确定气
候类型,如图一
三、下垫面:
1、海陆分布影响: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较大,降水较少;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小,降水较多
2、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加强大气对流,助于形成降水;寒流,减温减湿,抑制对流,但助于形成雾。
3、地形起伏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形成雨影区
四、人类活动:
1、排放废热:热岛效应
-
zj.
- -
-
zj.
2、改变大气成份:粉尘(影响空气质量)、二氧化碳(助于形成温室效应)
3、改变下垫面性质:变植物地表为水泥地表(改变降水的下渗,也改变地表的比热);修建水库(水库区气温下降、湿度加大)。
热岛效应: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
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口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
12分布类型的检验
第十二章 分布类型的检验
赵淳宇 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
分布类型的检验 12.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2.2.正态分布检验
12.3.二项分布检验 12.4.游程检验 12.5.蒙特卡罗法
12.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2.1.1 问题的提出 12.1.2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2.1.3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12.1.4其他问题
12.1.1 问题的提出
掷骰子
抛硬币买彩票
假设检验
在作出推论估计以后,对所估计的内容进行检验, 在统计上确定所得到的估计是否是统计显著的。
12.1.1 问题的提出某学校男生千米跑的成绩是3分50秒,新的 教练执教后,随机抽取10名男生测试,样 本均值为3分30秒,标准差为20秒,请问新 的训练方法是否改变了?
参数检验 对具体的参数进行估计 检验 分布检验 对原假设的分布进行估 计检验
对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互动教学 ,对照组传统教学,成绩分别为:???? ???????,请问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 越? 某建筑材料原配方的抗压强度俯冲正态分 布,新配方后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12.1.2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小概率反证法”原理:对于一个小概率事件而 言,其对立面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大高于这一小
中国的土壤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
山农大土壤学5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 土壤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 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 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 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1、地质大循环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 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 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 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 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
大循环。
2、地质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 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 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 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 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 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
云南主要造林树种分布情况及造林类型典型设计
云南主要造林树种分布情况及造林类型典型设计
1云南造林树种分布情况
1.1滇西北高山峡谷区
本区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西与缅甸接壤,北部与西藏相连,东部与四川交界。包括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所属的范围。
适宜发展的主要造林树种:大果红杉、长苞冷杉、苍山冷杉、油麦吊云杉、丽江云杉、黄背栎、川滇高山栎、红桦、川白桦、高山松、华山松、乔松、云南铁杉、秃杉、黄杉、云南松、云南油杉、麻栎、栓皮栎、多变石栎、旱冬瓜、冲天柏、银木荷、漆树、油桐、漾濞核桃。 1.2滇东北北部中山山原区
本区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该区东南、东北面与贵州、四川接壤,西及西北部与四川省隔江相望。主要包括昭通地区的绥江、永善、盐津、大关、彝良、镇雄、水富、威信等县。
适宜发展的主要造林树种:高山栲、峨眉栲、红桦、川白桦、华山松、乔松、秃杉、杉木、黄杉、云南松、麻栎、栓皮栎、旱冬瓜、黄樟、漆树、油桐、乌桕。
1
1.3滇东北南部中山山原区
本区地处滇中高原东北部,东与贵州的水城、威宁、赫章等县相连,西以金沙江为天然界线,南与昆明市的禄劝,曲靖地区的寻甸毗连,北与昭通地区的大关、彝良接壤。主要包括昭通、鲁甸、巧家、宣威、会泽和东川等6县市。
适宜发展的主要造林树种:高山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水是农业的命脉。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和作物所需水分的主要供给源。土壤水数量和存在状态如何,不仅影响水分的运动和作物的吸水状况,而且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最终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运用,都是为了有效地控制、调节和管理土壤水分状况,使土壤水分随时处于最适宜于作物生长发育状态,以促进作物的稳产、高产。
一、土壤吸水原理及水分类型
土壤能够保持水分,主要是由两种不同吸力的作用。一种是土粒和水分子之间的吸附力简称土壤吸附力;另一种是水分和空气界面上的弯月面力,又称毛管力。土壤所能够保持的水分称为土壤水分。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四种类型。
吸湿水土壤依靠土粒与水分子之间很强的分子吸引力,把土壤空气或大气中的水分子吸收和固定在土粒表面成为一层很薄的水膜,称为吸湿水,土壤具有吸附水气中水分子的能力称为土壤的吸湿性。在水气饱和的空气中,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最大吸湿系数。土壤吸湿水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粒表面积大小、腐殖质含量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土壤质地越粘,腐殖质含水量越多、空气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