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
“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
篇一: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记载:“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此问题为中国剩余定理的原型。下面介绍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常见的几种情况和中国剩余定理的巧妙应用,以及中国剩余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
一、基本解法——层层推进法
以上题为例:物品的个数满足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则有物品多少个?
解析:满足除以3余2的最小数为2;在2的基础上每次加3,直到满足除以5余3,这个最小的数为8;在8的基础上每次加3、5的最小公倍数15,直到满足除以7余2,这个最小的数为23。所以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为23,而3、5、7的最小公倍数为105,故满足条件的数可表示为105n+23(n=0,1,2,…,下同)。
二、余同取余,和同加和,差同减差,最小公倍数做周期
(1)余同取余,最小公倍数做周期
如果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余数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余数相加的形式。
例:一个数除以3余1,除以4余1,除以10余1。则这个数可表示为60n+1(60为3、4、10的最小公倍数,n=0,1,2,…,下同)。
(2)和同加和,最小公倍数做周期
如果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
中国古代三部科技著作
1. 中国古代三部科技著作,及其著作,内容,后世影响。
《考工记》,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此外书中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玄,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晚
最经典的政治学著作
政治学经典专著 一、基本文献知识 1、入门性指导书:
《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王沪宁,1987
《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王沪宁,1988 《美国反对美国》,上海人民出版社,王沪宁,1989 2、基本教材:
①政治学原理:《新政治学概要》,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3、经典名著(推荐人物,主要是20世纪以后作品) ?政治哲学 ①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 (法) 托克维尔著 商务印书馆 1992 论美国的民主 / (法) 托克维尔著 商务印书馆 1988.12 ②柏克
法国革命论 / (英) 柏克著 商务印书馆 1998 ③哈耶克
李惠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政治学》,陈振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政治科学》,米切尔.罗斯金,华夏出版社,2001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莱斯利.里普森,华夏出版社,2001 ②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西方政治思想史》,王彩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徐大同,天津人民
中国古代政治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分封制:A、目的:巩固统治
B、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C、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除了反叛周天子,其余的自己可以编一下只要说法官方点就行。)
D、作用(影响):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但地方权利过大容易叛乱。 ②宗法制:A、内容:宗法制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了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的等级
中国古代政治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分封制:A、目的:巩固统治
B、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C、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除了反叛周天子,其余的自己可以编一下只要说法官方点就行。)
D、作用(影响):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但地方权利过大容易叛乱。 ②宗法制:A、内容:宗法制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了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的等级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课程,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全校本科生通选课。讲授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
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凝聚着人文学科的传统积累与学术生长点。课程强调基础,突出前沿,不求对中国古代史作面面俱到的讲述,而是侧重政治与文化两条线索,力图从宏观的、长时段的角度,使选课的同学对中国古代史有基本的把握。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当今史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剖析;使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中体味学术研究的规范与魅力。 本课程共十三讲:
第一讲 贵族、官僚和爵禄、吏禄
第二讲 战国秦汉的儒、道、法
第三讲 儒生与文吏
第四讲 士族门阀政治
第五讲 中古玄学名士
第六讲 南北分途与历史出口
第七讲 南北文化交融与隋唐大一统格局
第八讲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九讲 新型士人的境界和情怀
第十讲 规范与制约:文官制度的演变
第十一讲 学校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第十二讲 从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
第十三讲 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与分合
以上讲授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综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综述
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点,本文收录了近两年来的论著以及新观点,试图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一秦汉
近几年来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政治制度,通过对制度的研究探讨秦汉以来社会结果的演进。
朱绍侯《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民爵八级的政治地位》(《南都学坛》2012年第4期)认为汉代民爵从一级公士到八级公乘,在居延屯戍内即可担任各种官职,也可以当兵。当官凭本人才能,与爵位无关,当兵说明民爵八级已失去了免疫等特权,成为有名无实的荣誉头衔。金子修一、林松涛《汉唐之际遗照的变迁及意义》(《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1期)讨论了汉代、东晋南朝、北朝及唐朝皇帝遗照内容、语言的变迁及其与中国政治体制变化的关系。孙家洲《光武帝独处心裁的封爵之赏——“不义侯”》(《史学集刊》2012年第1期)认为光武帝给予弑主(彭宠)家奴以“不义侯”的特殊封爵,具有制度史上的意义,成为意蕴深厚的文化符号。凌文超《汉初爵制结构的演变与官、民爵的形成》(《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认为,秦汉之际爵制结构变动中的高、低爵与相对稳定的以六百石为界标的上、下秩级结合,促使了官、民爵的形成。廖基添《论汉唐间“舍人”的公职化——“编任
西方政治学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西方政治学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Selected Readings of West Political Classics
课程编号:02233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先修课程:政治学
后续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
总学分:3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西方政治学经典原著的研读,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之中,探寻西方政治学发展脉络;引导他们对文本之精神产生切己之体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这些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提高理论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柏拉图的《理想国》(9学时)
第一节社会背景介绍
一、柏拉图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特点。
二、希腊城邦社会。
第二节《理想国》中的主要政治思想
一、美德和善
两个世界四个层欠。理念世界。善。
二、意见的无能
三、正义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四、政体
五、洞穴喻
囚徒太阳走出洞穴
六、哲学王
哲学家真理与政治
七、教育
第三节《理想国》的历史地位及当代影响
一、历史地位
1
西方政治哲学的先河。西方古典政治学及当代政治哲学的溯源点。
二、当代影响
波普尔对其的批判。施特劳斯学派的不同解读。
本章重点:正义、洞穴喻、哲学王。
本章难点:施特劳斯学派的不同解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
中国古代造园家及造园理论著作 - 图文
中国古代造园家及造园理论著作
《园冶》计成 明代
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的著作。
《一家言》李渔 明代
共九卷,其中第四卷“居室篇”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和山石,尤以山石精辟。
《长物志》文震亨明代
共十二卷,其中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
(4)园林的成熟时期(一)——宋代(公元960-1271年) 此阶段园林发展的特点大致为六个方面:
一、在三大园林中,私家园林活动最为突出。文人园林的兴盛,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重要标志。
二、皇家园林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三、叠石、置石显示高超的技艺,理水能够模拟大自然,观赏植物丰富,园林建筑已经具备后世的几乎全部形象,尤其建筑小品、家具陈设更加精美。
四、唐代园林创造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大体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景题、匾联的运用。
五、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
中国古代服装
篇一: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
【摘要】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几千年间,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独特的完备的服装体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饰也最为多变。 【关键词】中国各朝代 女子服饰 特点
前言:
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着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 一、中国各朝各代女子服饰发展的原因
1、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2、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