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学反思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学反思”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学反思”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11.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一课时)
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泰安东岳中学
王延霄 2013年3月
11、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1章第5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几点说明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后展开的,也是本章内容后续学习的基础。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不仅为今后学习《四边形》、 《相似图形》、《圆》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喜欢做一做、画一画、折一折等感性认知活动,在抽象和逻辑推理等理性认知层面还有所欠缺。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与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 “边边边”(“SSS”)的内容,能初步运用它说明两个三
12.2.2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创设情景A
B
因铺设电线的需要,要在 池塘两侧A、B处各埋设一根 电线杆(如图),因无法直 接量出A、B两点的距离,现 有一足够的米尺。怎样测出A、 B两杆之间的距离呢?。
知识回顾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 为“边边边”或“SSS”)。 用 数学语言表述:A
在△ABC和△ DEF中 AB=DE BC=EF CA=FD ∴ △ABC ≌△ DEF(SSS)
B
C
D
E
F
探究1对于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A 如图, △ABC和△ADE中, 如果 DE∥AB,则 ∠A=∠A,∠B=∠ADE, ∠C= ∠ AED,但△ABC 和△ADE不重合,所以不 全等。
D
E
B
C
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探究2做一做:画△ABC,使AB=3cm,AC=4cm。 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与同桌所画的三角形 进行比较,它们互相重合吗? 若再加一个条件,使∠A=45°,画出△ABC
画法: 1. 画∠MAN= 45° 2. 在射线AM上截取AB= 3cm3. 在射线AN上截取AC=4cm 4.连接BC ∴△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 把你们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桌所画的三角 形进行比较,它们能互相重合吗?
问:如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设计
保康县店垭中心学校 范司金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四课时,其探究的主要内容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它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SSS、SAS、ASA、AAS等判定方法之后学习的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启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后面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方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一类,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直角三角形都具备,因此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完全可以用刚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由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而直角都相等,所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这两个三角形中已经具有一对角相等的条件,只需找到另外两个条件即可。本节内容还是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思想的良好素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也渗透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数学课程标准,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HL公理,并且学会应用HL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自己总结出公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练习题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已知AD是△ABC的中线,BE⊥AD,CF⊥AD,证明:BE=CF B
2、已知AB=CD,AE=BF,CE=DF,求证:AE∥BF。
E AB
3、已知AB=CD,BE=CF,AF=DE,求证:AB∥CD A C
4、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CB,求证:AB∥CD。 D
AFDECFCDBFEDABC5、已知CD∥AB,DF∥EB,DF=EB,求证:AF=CE。
1
CDEFBA6、已知BE=CF,AB=CD,∠B=∠C,求证:AF=DE。
A D
C BFE
7、已知AB=CD, ∠A=∠C,AE=CF,求证:EB∥DF。
B A F E
CD
8、已知,M是AB的中点,∠1=∠2,MC=MD,求证:∠C=∠D。
DC
12BA M
9、已知∠1=∠2,∠3=∠4,求证:AC=AD。 D 31EA 2B4
C
10、已知∠E=∠F,∠1=∠2,AB=CD,求证:AE=DF。
E
F
12 DABC
2
11、已知ED⊥AB,EF⊥BC,BD=EF,求证:BM=ME。
E M F C B A
D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及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并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3 、若△ABC≌△DEF,点A与点D,点B与点E是对应点,试写出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二)新课讲解: 问题1: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 ∠A=∠D, ∠B=∠E, ∠C=∠F,则△ABC和△DEF全等吗?
问题2: △ABC和△DEF全等是不是一定要满足AB=DE,BC=EF,AC=DF, ∠A=∠D, ∠B=∠E, ∠C=∠F这六个条件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条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一个条件可分为:一组边相等和一组角相等
两个条件可分为:两个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复习课 - 图文
课题名称 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复习课 科目 课时安排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学生只有掌握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并且能灵活运用它们,才能学好四边形、圆等内容。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前面又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这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复习课,让学生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经历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题的过程,通过叙述解题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体现了新教材的设计思想。通过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解决拓展题的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经历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题的过程. 3.通过叙述解题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活动3、活动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3、活动4,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教材中将这块知识分为4个课时,每个课时解决一个判定,依次分别为SSS、SAS、ASA、AAS。编者的安排无非是希望讲练结合,使学生能掌握扎实。但这样将判定割裂开来之后,教师上课时会感觉每节课都是探究一种判定,然后刷题,按照这样的模式上4节课,不说学生,教师自己都会觉得枯燥无聊,并且没有一个系统性。因此本节课笔者将其进行了整合,在第一节课就探究了判定全等的4种方法。其实在两年前“整体教学”的培训中,就有过想将这节课上成整合课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实施。
问题1: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生2: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生3: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这两种回答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诠释了全等,完全重合是从几何直观上,而形状相同、大小(面积)相等是从量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利用几何直观这样的方法仅存在与理论上,例如互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为平行线,故势必要从量上去判断。
追问:两个三角形满足怎样的条件算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预设: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相等。
但学生却认为大小相等为面积相等,故会认为两个三角形要底相等,高相等。这样的生成,一时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它反映了现 实生活中存在着 大量的全等图形.
图片的收 集与制作
学生分组 讨论、思 考探究
片断 2: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一幅 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片断 3:教科书第 90 页的 3 幅图案.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 子吗? 1.收集学生讨论中的图片. 2. 讨论(或介绍)用复写纸、 手撕、 剪纸、 扎针眼等制作类似图形的方法.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有人用“全等形”一词描述上面的图 形,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学生进行操作 技能的培训与指 导. 对学生的
不同回 答,只要合理,就 给予认可.
1.给出“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 、 义. 2.列举反例,强调定义的条件. 3. 提出问题 “你能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 吗?你是如何构造的,与同伴交流.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 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学生运用自制学具理 解)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 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 现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 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1.学生用半透明的纸描绘教科书 91 页 图 13.1—l 中
全等三角形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导学案
黑龙江省依兰县第一中学
11.1《全等三角形》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课前完成预习案,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题型,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 .组内探究、合作学习完成《课内探究》不超过20分钟。
3.小组长在课上合作探究环节要在组内起引领示范作用,控制讨论节奏。 4.人人参与,合作学习,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进步。 5.带﹡的题要多动脑筋,展示你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3.会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及他们的对应元素,培养大家的符号意识。
二、重点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计算及证明等问题。 三、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自主预习课本2—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能够______________的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两个全等图形的_________和________完全相同。
2、一个图形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 。
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
全等三角形
第一讲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网络图:
1
2 3 为什么没有SSA?(反例)
三、例题解析
例:E、F分别为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的两个点,且BE=CF,求证:AE CF
E
D F
四、真题精讲
1.(2012 柳州)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 )
A.PO B.PQ C.MO D.MQ
2.(2012中考)如图,已知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C=EF,要使△ABC≌△DEF,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 )
A.∠BCA=∠F B.
3.(2012 聊城)如图,四边形不一定全等的条件是( )
A.DF=BE B.AF=CE
4.(2012十堰)如图,梯形,则梯形ABCD的周长为( B A.22 B.24
5.(2012义乌市)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在线段AD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并加以证明.你添加的条件是 DE=DF(或CE∥BF或∠ECD=∠DBF或∠DEC=∠DFB等) .(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