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简介
“杜甫的简介”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杜甫的简介”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杜甫的简介”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的简介
篇一:杜甫的简介
七(1)曹哲暄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石壕吏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3]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注释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第三个儿子服役去防守邺城。第一个儿子捎信
关于杜甫的简介
篇一:初中文学常识: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杜甫祖籍湖北襄阳,其祖迁居河南巩义。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善五律,被认为是唐代五律的奠基人。杜甫也曾称赞祖父“吾祖诗冠古”。杜甫的父亲没有什么诗名,只做过奉先县(今陕西蒲城)的小县令,但父亲却是杜甫的经济来源,因此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家就安在奉先县。可见杜甫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知识分子小官僚家庭,因此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从诗歌创作角度,杜甫应该算是中唐诗人,其主要成就是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现实。但实际他一生只活了59岁,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已经44岁了。因此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四分之三)是在盛唐度过的,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他的一生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0岁之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望岳》《房兵曹胡马诗》
这段时期他生活在盛唐,生活无忧,内心也充满自信。盛唐是一个出狂人的时代,而杜甫又与李白、高适、岑参这样的大狂人交往,身上自然也沾染了一些狂气。他自己就曾在《壮游》一诗中写道“放荡齐赵间,
杜甫简介
篇一: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杜甫简介
高中教育
杜甫生平介绍杜甫生平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15年(33岁)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
关于杜甫简介资料
篇一:杜甫简介
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生平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
杜甫简介100字
篇一:名著知识竞赛试题100道[1]
名著知识竞赛试题100
名著训练百题
1,《________》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__________" 是这部书所记的思想核心.孔子是_________的创始人.
2,孔子曾被尊为"_________".《论语》中《为政》的几句话轮廓式地勾勒出一条孔子所走过的漫长的生活道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_________"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__________》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4,《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___________.(人名)
5,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这条弧线以____________为起点,步步上升,至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生平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下面是 为你收集整理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优越,因此生活比较富足,自幼很顽皮,但也非常好学,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公元731年,杜甫十九岁,出游郇瑕,次年又漫游吴越。数年后回到故乡参加“乡贡”,后又到了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最终都没有考上。
杜甫在洛阳的时候与李白相遇,二人相见恨晚,一起度过了一段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的日子,分别后回到了长安。杜甫一生心系祖国,忧国忧民,但随着唐玄宗统治越来越腐败,而他的仕途也一直不顺,使得生活逐渐陷入贫困之中,他的小儿子是被饿死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更是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与李白一样,杜甫的一生坎坷曲折,幼时虽生活富庶,但中晚年穷困潦倒,他心怀天下,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仕途不顺。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所以才令杜甫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诗词风格多样,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反应了社会矛
1
盾与百姓疾
杜甫的故事
篇一:杜甫的故事
杜甫的故事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
杜甫的情怀
杜甫的情怀
学习古诗,不可以不学唐诗;学习唐诗,不可以不学诗圣杜甫的诗;学习杜甫的诗不可以不体察杜甫的情怀。杜甫字子美,他是杜审言之孙,可谓书香门第,然而开元举进士不第,于是漫游各地。后来寓居长安,及安禄山陷长安,他逃至凤翔,谒见肃宗,意欲为国效力。虽曾做过一些小官,一生忧国忧民,却无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飘泊潦倒而卒。
杜甫的诗显示了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读他的诗总有一种郁闷沉重之感。在安史之乱时,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害:人民流离失所,骨肉分散,朋友分离。统治者的残暴,叛军的穷凶极恶,这一切都拷问着诗人的灵魂,这一切的拷问便郁结成一股“沉郁顿挫”之气沉淀于诗句之间。读杜甫的诗,大致可体察出三种情怀:爱国报国情怀、忧民悲民情怀、怀人眷亲情怀。 一、爱国报国情怀
开元二十四年,诗人过着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在这一阶段他写了一组《望岳》。在他现存的最早的一首《望岳》诗中,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泰山的雄伟峭拔之势,包含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正和他政治上“自比稷与契”是一致的。
又如《房兵曹胡马》中
杜甫的蜀相
篇一: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
课题 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吟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方法 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教师活动: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背几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设计意图: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