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 1. 多样性
2. 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
3. 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
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
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 1. 萨拉曼卡宣言(1994)
2.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 3. 联合国残疾
学前融合教育(1)
幼儿园半日活动情境下的互动关系研究
——以虹古三幼为例
一.背景
1.幼儿园基本资料
长宁区虹古路第三幼儿园于91年开办。现为二级A类园,幼儿园占地面积2283,园舍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拥有宽畅、舒适、便于幼儿活动的活动室;多间孩子喜欢的共用室;适合做各种运动和游戏的户外活动场地。
园中共7个班。2大班、2个中班、2个小班和1个启智班。特教班一般有教师三名,保育员一名,五个孩子。
学校倡导多元融合,共同发展的理念,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生活、学习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与普通幼儿同样享受来自幼儿园的保教和关怀。
2.环境功能分区
幼儿园功能分区
3.本日活动安排
8:20—8:30 入园:刷卡报到,洗手,健康卫生检查
8:30—9:00 自主游戏:角色扮演,粘土游戏,积木游戏等
9:00—10:00 集体活动:音乐律动,多媒体教学
二、重点关注儿童基本信息
1.D:
六岁 呆小症 没有语言能力,运动技能较发达。只会在开心的时候发出无意义的“ada”。D在启智班就读,从中二班开始参与融合,已有两年时间,故与班中同学较为熟悉。
2.Y:
轻度自闭症,8岁,比其他孩子大一岁,今年九月入园。有语言能力,每天随班就读半天,另外半天在机构接受一对一训练。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 非参与式观
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环境设置研究
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环境设置研究主要讲述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营造
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环境设置研究
姚 丽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2012.07.10 步入20世纪90年代,融合教育成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如何让儿童在一个主流的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奋斗的目标。对于处于融合环境中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来说,如何受到最小限制,如何得到最大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环境布置中的重要策略。而在学前融合教学中,其环境设置可分为两个方面: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着重于研究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创造一个最少限制、安全、有效的外在环境;而心理环境着重于探究创设一个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同伴、教师、家长之间有效互动的内在环境,其最终目的在于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学前融合的环境下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本文就是从物理环境设置和心理环境设置两方面总结国内外一些有效的经验和策略,为中国更好地发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 引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隔离式的特殊教育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专家认为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只利于教师及正常学校的学生,把特殊学生与正常儿童隔离减少了教师的责任,教师不用再为那些无法适应正常教学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设计特殊的课程,制定特殊的个别化教
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环境设置研究
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环境设置研究主要讲述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营造
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环境设置研究
姚 丽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2012.07.10 步入20世纪90年代,融合教育成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如何让儿童在一个主流的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奋斗的目标。对于处于融合环境中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来说,如何受到最小限制,如何得到最大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环境布置中的重要策略。而在学前融合教学中,其环境设置可分为两个方面: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着重于研究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创造一个最少限制、安全、有效的外在环境;而心理环境着重于探究创设一个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同伴、教师、家长之间有效互动的内在环境,其最终目的在于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学前融合的环境下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本文就是从物理环境设置和心理环境设置两方面总结国内外一些有效的经验和策略,为中国更好地发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 引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隔离式的特殊教育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专家认为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只利于教师及正常学校的学生,把特殊学生与正常儿童隔离减少了教师的责任,教师不用再为那些无法适应正常教学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设计特殊的课程,制定特殊的个别化教
以游戏的理念对待学前艺术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游戏的理念对待学前艺术教育
作者:王桂龙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7期
内容摘要:学前艺术教育在当前由于教育理念被有意或无意的混淆成“小学化”教育,引起社会和部分专家的质疑。怎样对待学前艺术教育是个严肃的教育问题,也是个急待理顺澄清的教育理念问题:一方面要认识艺术对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给幼儿创造科学合理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学前艺术教育 小学化 教育理念 游戏
日前,一位恼火的家长成为新闻主角。这名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的家长打电话到报社投诉幼儿园不教写字,他认为,老师不教孩子们学习,这是拿家长们的血汗钱开玩笑,并直接指责幼儿园误人子弟!当地教育部门则称幼儿在园应以游戏为主,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当地教育部门的解释是有依据的,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当前,防止幼教“小学化”已经成为共识,很多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禁止幼儿园、早教机构教授小学化的知识。幼儿园“小学化”是
浅谈我国学前融合教育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我国学前融合教育问题
作者:周红云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
【摘 要】近年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从学前融合教育理念、相关人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今后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特殊幼儿 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幼儿进入普幼机构的人数逐渐增加,我们需要面对的另一个新的挑战是,如何提高学前特殊幼儿教育质量。《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应确保残疾儿童能有效地获得和接受教育、培训、保健服务、康复服务,就业准备和娱乐机会。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将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同时也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受残疾儿童。本文便是在分析、整理近年来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目前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以期为今后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
STE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
STE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
STEM教育理念主要就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将科学、
工程、技术和数学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育的优势,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现代人才需求。所以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借助对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从多角度审视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关联性,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做出正确的指引,切实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实效。
一、基于项目活动的STEM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学习计
划
在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
中,STEM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方式涉及到多个方面,教师在实际融合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本次研究活动中,尝试将项目活动下STEM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作为研究对象,并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希望能够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开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1.项目准备阶段针对《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方面教学内容,确定项目活动的主题为多媒体教室局域网的组建,并且不限定学生完成任务所使用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进行研究和思考[1] 。
2.项目的形成阶段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对局域网的组建形成初步认识,并明确组建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
1、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么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父母怎样教育。
2、在内心深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能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是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期望。
3、在每一个当下,父母都是在用他所掌握的最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没有哪一位父母会存心伤害孩子。
4、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在教孩子沟通的方式。
5、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 6、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渴望用更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7、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
8、每个孩子都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潜能尚待开发。
9、人生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活的很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与问题相处。
10、越是强迫孩子改变,孩子越是抗拒;哪怕是正切的命令,孩子都会拒绝执行。 11、每当父母利用权力和权威强迫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能力和自我负责意识的一次机会。
12、父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13、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而改变。
14、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父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
(一)接纳尊重,唤醒自尊
接纳意味着在对矫正对象开展工作的时候,积极主动地理解对方,接受对方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与人的价值,并尊重对方的人格。接纳的关键在于不以工作者个人的价值观评判或取舍对方,应时刻对矫正对象保持一种信任、接受与尊重的态度。
接纳并不意味着社区矫正工作者认同矫正对象的价值观与言行,而就是将她的言行与她本人分开来瞧。我们接受的就是她这个人,任何个体作出这样那样的行为都就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认识到她犯罪的原因才能理解她,理解她才能与之沟通,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矫正工作。
接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接纳就是尊重的先决条件,透过尊重,我们为矫正对象营造一个安全、温暖与宽松的环境,使其放下防御,消除戒备,自由并安心的敞开自己,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透过尊重,双方建立起信任、与谐的工作关系,真诚表达,真心互动,有利于尽快进入主题,提高工作效率。透过尊重,唤醒矫正对象的自尊,激发她重新审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恢复生命的勇气与信心,最终实现人生自助、回归社会的目标。
(二)真诚信任,良性互动
真诚信任指的就是社区矫正工作者面对矫正对象时保持一种真挚、诚实的态度,表里如一,开放自信,信任对方。社区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