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8.2液体内部的压强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教学课题:第二节 液体内部的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液体对器壁以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⑶.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2.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⑵.通过用微小压强计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学生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⑶.经历用“理想液柱法” 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假想模型法的思路,并使学生了解它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会由探究得到物理规律的喜悦. ⑵.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 ⑶.通过对帕斯卡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壁有压强; 2.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3.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教学难点

1. 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 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3. 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完全弹性 碰撞的速度公式推导过程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完全弹性 碰撞的速度公式推导过程

完全弹性碰撞的速度公式推导过程完全弹性碰撞的速度公式是怎么推导的无从得知,书上没讲,很多资料也没有讲,我想多半是为了不要影响思维的连贯性,所以将之省略了。我开始以为不复杂,就是上标下标看着烦人,所以就打算试着推导一下。谁知这个推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第一次因为上下标搞混了,推导了半天没结果就放一边了。第二次仔细地推导,花了更多的时间,结果还是一塌糊涂。我终于明白书上为什么没有把这个推导过程放在书里了,的确是太复杂,学习的时候多半会干扰对碰撞本身的关注。但是这么放弃也有点不甘心,就又花了些时间,第三次准备将其推导出来。闲人可以看看,我也是放假闲着没事推导的,实在是很复杂很恐怖的推导。我自己都不想再看,因为象那样用常规的方式根本就推导不出来! 动量守恒定律: MpVp'+MqVq'=MpVp+MqVq(1-1) 动能守恒: (1/2)MpVp'2+(1/2)MqVq'2=(1/2)MpVp2+(1/2)MqVq2(1-2) 前两次推导吃了亏,所以第三次推导前仔细看了看书上结果公式的特点。有这样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1、撞击后有两个速度,我们需要求的结果分别是这两个速度; 2、任一撞后的速度公式中,不能有另一个待求

T检验公式推导过程附例题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从正态总体N(μ1,σ)和N(μ2,σ)中分别抽取含量为n1和n2的样本,两样本均数差值X1 -X

2 服从正态分布

N(μ1-μ2,?),其中

X1-X2?=X1-X2?2(+1n11) ① n2其中①式中σX1 -

X2 为两样本均数差值的标准误,其估计值为

n?n11SX-X=SC2(+)=SC2(12) ② 12n1n2n1?n2其中②式中SC2为两样本合并的方差,其计算公式为:

?XSc?21?(X1)2/n1??X22?(?X2)2/n2n1?n2?22 ,则可用公式

如已计算出S1 和 S12③ 计算出

SX-X=S2x?S2x2=S21/n1?S22/n2④

1在H0:μ1=μ2=0的条件下,t的计算公式为:

t?|X1?X2|SX1?X2,ν=n1?n2?2⑤

例3-3 测得14名慢性支气管炎病人与11名健康人的尿中17酮类固醇(u mol/24h)排出量如下,试比较两组人的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出量有无不同。

病人X1:10.05 18.75 18.99 15.94 13.96 17.22 14.69 15.10 9.42

14.2 液体的压强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14.2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学会分析日常生活中常

见的连通器模型.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学课时:2个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压强的定义: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 ___ 3、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二、情境导入

观察图片,联系生活,质疑: 1.大坝的横截面为什么均为 上窄下宽,呈梯形状?

2.为什么深海鱼类被捕捞上 岸后会死亡?

3.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深海潜水服比浅海潜水服要厚重一些? 三、认识液体压强 1、演示

液体压强(二)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九年级物理同步练习——液体压强(二)

1、水坝的下部总要修得比上部宽,这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若水坝蓄水深度是20m,则坝底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Pa。

2、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使得长江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加,这相当于液体的密度 了,(选填“变大”或“变小”)因此在同等深度的情况下,长江水对堤坝的 增加,从而使堤坝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增加了。 3、把装有水深为10cm的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水对杯底的压强为_______Pa。现要使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大,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 (g取10N/kg)

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研究液体压强时,绘制的甲乙两种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甲乙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其中_______液体是水。

3题图 4题图 5题图

5、质量相同、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三个容器,倒人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三种液体,液面高度相同,如图所示,三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pA、pB、pc的关系是______

液体压强说课稿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液体压强》说课稿

清苑二中 吕建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的学习在第一课时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的得出和生活中的液压现象。影响因素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从公式的推导和实验探究两方面来得出的。所以这一节课我认为应起到两个主要作用:一,公式的推导,教材在以前的公式推导上都是直接一步可以得出的,而这节课的公式推导是要结合几个方面来完成。需要学生把数学上的推导能力迁移过来。二, 本节课的实验探究由于器材好准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此外本节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比比皆是,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充分让学生感受物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

人教版物理《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请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压强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这样的编排顺序让学生一步一步去掌握压强知识。

通过前边的学习,学生基本建立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增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希望能扩展学生对压强的认识。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按照“猜想——探究——归纳”的步骤,去启发学生去猜想: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探究的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推导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推导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

2药物的体内过程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这种

药物的体内过程

这种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这种

药物的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了血管给药物的途径外,其它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

吸收过程通常用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来描述。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制剂因素、生理因素。 药物制剂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的剂型、制备工艺等。 生理病理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及生理特点。

这种

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

吸收部位:胃肠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中吸收是被动扩散的,因此脂溶性的、 非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 药物制剂的因素: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经过释放、溶解 和跨膜转运三过程。不同的制剂因药物释放速率和溶解速 率不同,吸收速率不同。

这种

病理生理因素: 1.胃肠排空作用:胃液酸性,PH值1-3,小肠中性。 延缓胃排空时间,有利于碱性药物在胃中溶解,促进吸收; 2.肠道PH值: PH↓ 弱碱性药物解离↑吸收↓ PH↑弱酸性药物解离↑吸收↓ 3.首过效应:口服给药→胃肠粘膜吸收→门静脉→肝脏代谢 →进入体循环药量↓药效↓ 口服给药的药物,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肝脏的代谢分 解,使进入人体的药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这种

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 1.

2药物的体内过程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7
【bwwdw.com - 博文网】

这种

药物的体内过程

这种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这种

药物的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了血管给药物的途径外,其它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

吸收过程通常用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来描述。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制剂因素、生理因素。 药物制剂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的剂型、制备工艺等。 生理病理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及生理特点。

这种

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

吸收部位:胃肠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中吸收是被动扩散的,因此脂溶性的、 非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 药物制剂的因素: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经过释放、溶解 和跨膜转运三过程。不同的制剂因药物释放速率和溶解速 率不同,吸收速率不同。

这种

病理生理因素: 1.胃肠排空作用:胃液酸性,PH值1-3,小肠中性。 延缓胃排空时间,有利于碱性药物在胃中溶解,促进吸收; 2.肠道PH值: PH↓ 弱碱性药物解离↑吸收↓ PH↑弱酸性药物解离↑吸收↓ 3.首过效应:口服给药→胃肠粘膜吸收→门静脉→肝脏代谢 →进入体循环药量↓药效↓ 口服给药的药物,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肝脏的代谢分 解,使进入人体的药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这种

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