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和胶州秧歌三道弯

“傣族舞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傣族舞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傣族舞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2019年文档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

在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同时这也是我国艺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如今,很多经典的民族舞蹈被各民族广为流传,且经久不衰,这也能够充分反映出我国各民族对于民族舞蹈艺术作品的喜爱程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多文化的国家,内部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舞蹈形态和审美特点。然而它们在动作形态上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三道弯”这类形态在傣族舞、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等舞蹈中都有体现。虽然以上舞蹈类型都含有“三道弯”形态特征,但由于诸多原因,它们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以下笔者将通过本文,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集中对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一、傣族舞和胶州秧歌中“三道弯”体态动态特征的对比分析

(一)傣族舞“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

傣族舞的基本特点是感情表达含蓄,舞姿富有雕塑性。在傣族舞中还有“一边顺”的体态特征,这种体态特征主要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形体动态,就具有“一边顺”的体态特征。若是将“三道弯”与“一边顺”两种体态实现高度融合,并会形成具有明显傣族特色的舞蹈类型。例如,在傣族舞蹈中较为常见的“顺倒三道弯”,具体就是将头部和身体向着统

一方面倾斜,

浅谈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的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浅谈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的“三

道弯”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审美特征,但在动作形态上有些相似之处的就数“三道弯”了。由于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以及身体各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同样是“三道弯”却各有不同。现在我就以云南的傣族舞蹈和山东的胶州秧歌为例子,对“三道弯”做一个浅谈。

关键词:傣族舞蹈、胶州秧歌、三道弯

一、 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 1、云南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

傣族舞蹈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傣族舞蹈优美、朴实,舞姿有很大的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就成为了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常常在舞蹈姿势上面模仿孔雀的形态,就是运用了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来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因此,“三道弯”便成为了傣族舞蹈最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物资造型。

傣族妇女的短衣,简单的长包裙紧紧的裹贴于身,显出窈窕婀娜的体态,紧身的服装限制着步伐,有胯部提携动作,亭亭玉立小步行路以及高位挑担的生活身影转化到艺术上就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本文来源:论文 http://www.77cn.com.cn/摘要 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 胶州秧歌 教学方向 即兴舞 现代舞
1.引言 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

简述傣族舞中的代表孔雀舞的知识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孔雀是傣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孔雀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傣族舞蹈之一。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

简述傣族舞中的代表孔雀舞的知识 孔雀是傣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孔雀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傣族舞蹈之一。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傣族人民非常熟悉和了解孔雀的生活特性。因此,孔雀舞有较固定的程式。如孔雀舞的开始,一般都表现孔雀飞出窝巢,灵敏地探视四周,当它发现周围 没有任何威胁时,才安然地走下山坡,在草坪上翩翩起舞,然后拨开草丛、树枝寻找泉水(或者寻食)。当它找到水时,高兴地在水边照自己身上的影子、饮水、洗 澡,萧洒地抖掉自己身上的水珠,展开它那光彩夺目的翅膀(开屏),与万物比美,自由福幸地飞翔,等等。这就是孔雀舞的一般程式。

在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

傣族的形成和发展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傣族的形成和发展

法学院 09司法一班

叶罕丽 20090140629

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购有关史迹。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自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焚夷”,清代以来则多称为“摆夷”。但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作“tai”。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其境内的泰民族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和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在先秦以前“百越”族群分布于自长江东南沿海即今浙江、福建、两广以西,直至今云南、东南亚北部的广阔地带。他们以“文身断鬃”为共同习俗,而又相互杂处,“各有各姓”。“掸”是“越人”的西部一支,又称“滇越”,当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西南地区。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建国以来,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

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和新秧歌剧作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和新秧歌剧作

刘建勋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出现的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最早是由鲁迅艺术学院的王大化、安波、贺敬之、张兽、李波等利用花鼓、大秧歌等民间形式上街宣传开始的。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启发协同下,王大化、安波等人创作并演出的《兄妹开荒》,成为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中最早受到群众欢迎的一个优秀剧目。它和《刘二起家》(丁毅作)、《动员起来》(枣园文工团集体作)、《红军万岁》(保安处秧歌队集体作)、《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作)、《刘连长开荒》(留政秧歌队作)、《女状元》(柯蓝、郭新民、沈霜改编)、《变工好》(庄栋、柯蓝等作)等剧一起,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剧目,都是新的内容,反映了边区的实际生活。劳动的主题在新文艺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据统计,反映劳动生活和人民翻身致富的达百分之四十八,反映军民关系的占百分之三十以上。

由于专业和业余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精心创作和表演,新秧歌剧一开始演出就显示出很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变工好》一剧,主人公陈二最初不愿参加变工队,独个儿吃着牛耕地,忙得不亦乐乎。顾了抓粪、撤种,顾不了赶牛,顾了赶牛,又顾不上撒种。一会·儿牛跑了,一会儿牛吃种子了??当剧演到“牛套歪了”的时候,竟有农民自动上场准

太平秧歌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清河城镇的历史

地理位置

古城墙遗址

美丽的清河城

简介

太平歌,又叫鞑子秧歌。是流传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北部的满族民间舞蹈。

太平歌的表演分祭祀、对礼、走阵、唱唱、浪场五个程式。祭祀,俗称拜庙,是祈祷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对礼则是体现满族民族是个崇尚礼仪的民族;走阵,则是满族先人狩猎征战场景的再现;唱唱和浪场则是认证了满足时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太平秧歌的历史

太平秧歌,是本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掘的一种早期女真秧歌。十五世纪中叶,女真人进入本溪地区,明王朝为限制其活动范围,修筑了辽东边墙。本溪东南、东、北部为边墙之外,是女真人居住区,毗邻边墙内外的本县境内,成为女真人与汉人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特别是清河堡马市的设立,不仅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也使这里逐渐成为孕育早期满族文化的摇蓝。

太平秧歌也称女真秧歌,始于辽代。相传辽国每年派“银牌天使”以催收贡品为名,乱抢乱杀女真人,强制年青美貌的女真妇女陪他们过夜。斡多里部勇敢的女真青年打死了胡作非为的“银牌使者”,辽国派兵杀害了斡多里部整个女真部落。后来,女真人将这个悲剧编成带有情节的歌舞沿街进行表演,逐渐形成了太平秧歌。进入本县的女真人将古老的太平秧歌进行了创新,揉

扭秧歌,关于扭秧歌的作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东北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

我的家在东北,虽然那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也没有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独有的大秧歌,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大秧歌~,在我们的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大小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和鼓声,从不起眼的小队,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扭起来,有的小孩子也从旁边扭来扭去的。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扭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开心的不得了。

广场上的小贩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

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人装扮成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还有的人骑着小跑驴,他们用各种动作和舞姿给人们送来了欢乐。

啊!家乡的秧歌,你为我们东北撒下多少欢笑多少喜悦!你给人们带走了多少疲劳和烦恼,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美,陶醉着家乡人的心!美化着家乡人们的生活!

东北风俗东北有许多风俗,比如东北的服饰等,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东北的大秧歌和饮食。“正月里来是新春呀,青草芽儿往上升哎呦,天

胶州1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1.1胶州行政区划

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青岛地区第一个撤县设市。陆地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辖10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67个社区,全市总人口110万人,常住人口80.6万人。

1.2人文历史

胶州拥有45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境内曾是春秋莒国、介国封地,唐朝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通商口岸。胶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众多,以“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就有100多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同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秧歌节永久举办地,并确定每两年在我市举行一次,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等称号。

1.3交通区位

胶州地处胶州湾腹地最开阔的位置,青银、青兰、沈海等三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黄、胶新、胶济客运专线四条铁路贯穿境内,成为内陆各省进出青岛、烟台、威海和通往青岛港、黄岛前湾港的重要门户,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半小时车程。近年来,随着双积路、胶州湾大桥胶州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5
【bwwdw.com - 博文网】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昌黎地秧歌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她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地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