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诫子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诫子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诫子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从《诫子书》一文中得到的启示
《诫子书》一文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全文共八十六个字,短小精辟,言简意赅,语重心长。从文中的话里行间,我们不仅读出了诸葛亮关心儿子的读书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对儿子智慧人生的教育——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等等。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了慈父的殷殷情怀和智者的谆谆教诲。
这封信浓缩了诸葛亮毕生的经历、一生的忠告,不仅他的儿子从中受益匪浅,就是今天的我们也从中深受启发,特别对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大有可鉴之处。
一是启迪我们在工作中要有一颗静思反省的心态。遇事能静思反省,是一个人内在品质修养的良好表现。对于教师而言,拥有这种良好的品质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自身工作质量情况如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对于客观性的困难或挫折,就需要我们调整心态进行静思反省,寻找最佳教育策略和方法。然后,因地制宜地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例如同学之间吵架,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去训斥他们,呵责他们,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极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这时,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去说教,我想,不用多长时间,犯错的学生就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
一、根据题目来确定中心论点
1、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
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例如有一篇议论文《宽容是美德》,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宽容是一种美德。这个论点在题目中已经明示。
宽容是美德(22分)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 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总理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总理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以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立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
如何认定《师说》的中心论点
龙源期刊网 ff63a09a80eb6294dd886cbe
如何认定《师说》的中心论点
作者:黄胜德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6期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文言课文《师说》是传统名篇,我已向学生讲授多遍,但每次都是照《参》宣科,总觉得有惑未解,尤其觉得文章中心论点不好确定。本期又将讲授此文,现谨就这处疑惑试谈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得到的一点粗浅体会。
已往的教参都是把此文第一段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来看待的,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仍是这样说的:“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多种高中文言文出版物均依此说。对此,已有不少同仁提出异议,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心论点是第一段的末尾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种认为应将第一段首句加上末尾句作中心论点;第三种意见是将中心论点概括为“要大力提倡从师”。本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意见,只是用语略有不同。为什么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话来作文章的中心论点呢?或者说为什么文中没有作为中心论点的句子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写作《师说》的时代背景吧。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
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训练二
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训练二
从下面的名言中选出几句改写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用来论证关于“生活”的论题。
例:
中心论点:我们应该使生活变成一种梦想,再努力使这种梦想变成现实。 分论点:
1、 使生活变成梦想,就能激发我们创造性的劳动热情。 2、 使梦想变成现实,就会创造我们艺术化的美好生活。
(说明:以上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改写和化用下面第十一条“我们应该使生活成为一种梦想,而且使这种梦想成为现实。”(法国约里奥·居里)和第十八条“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中,寓于高超的技艺之中。”)
名言警句:
1、人有两种生活,人的灵魂如同转动的地球,一半在昼,一半在夜;白昼的一半,乐声载道,彩云飘空;黑夜的一半,万籁俱寂,明星荧荧。
—— (英)亚·史密斯
2、生活的两极——苦恼与陶醉、障碍与克服——都是朝气蓬勃,并且全面为之。
—— (德)奥铿
3、用特定镜头看,生活是一出悲剧;但如果用望远镜来看,却是一出喜剧。 ——(英)卓别麟
4、人人生活里都会有无情的雨点,乌云之后是灿烂的晴天。 ——(美)朗费罗
5、生活如同在春寒料悄的夜晚,当片片被风吹散的乌云以千奇百怪的形状在空中疾驶而过时,突然,在
议论文如何分解中心论点
高考语文议论文如何分解论点 一、总说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生须掌握的写作技能,但在平时的习作实践及高考考试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写出的议论文连架子都搭不起来,文章结构散乱,缺乏层次感。导致结构混乱的根本原因就是作者脑中没有清晰的提纲,行文时没有清晰、严密的分论点,所以只能东拉西扯,最终一篇文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这样的文章当然得不到评卷者的认可。要消除这一毛病。必须加强议论文结构训练。所谓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布局安排,组织构造。如果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便是文章的“骨架”。文章的结构着重解决了如何“言之有序”的问题。议论文写作安排好了文章的结构,文章自然就条理清晰,观点突出了。常见的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这四种不同结构模式的运用特别是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三种模式的运用。要收到理想效果都离不开结构严密的分论点,大多学生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中心论点,缺乏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为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而广泛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
利用关键词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利用关键词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利用关键词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例文)
一一以“黄庭坚学苏轼书法”为例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黄庭坚在书法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就连拿笔的姿势也学苏轼的“单勾”,可怎么也学得不如苏轼,还反被苏轼嘲笑。心中郁闷的黄庭坚来到长江之滨,巧遇船工们健臂撑船、橹桨搏浪,这种力与美的场面,让他深为震撼,在长篙大橹间,他创造了“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二.这个题的审题立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运用关键词立意法。
材料分为两层,我们来分层分析分析。
一层是黄庭坚学苏轼的书法,怎么也学得不如苏轼。他失败了。分析失败的原因,就是“学”,而没有超越。“学”是这一层的关键词。这里的“学”,即为“模仿”。
一般说,模仿,并没有什么错。许多成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早就有“描红”的说法。描红、临帖,都是学习书法的必经开始阶段。
书法有临帖,写文章有“临文”,但,模仿不是目的,模仿,是为了超越,为了创造,只有超越、创造新的,才是创新,才是成功。
黄庭坚模仿苏轼,为什么失败了呢?
也许功夫不到家;也许模仿苏轼不适合模仿者;也
曾国藩诫子书
曾国藩《诫子书》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如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
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知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
诫子书 练习
《 诫子书 》【阅读训练】 准考证号: 姓名: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时期的 家、 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举两例) 。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 学 须 静 也, 才 须 学 也, 非 学 无 以 广 才, 非 志 无 以 成 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 夫君子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 ② 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 ...
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 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_________ ④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
诫子书说课稿
《诫子书》说课稿
杨荣志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诫子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之舟”,目的在于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
本课是一篇富有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既有谆谆告诫之语,又有殷殷期盼之情。
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的同时,要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诵读课文,掌握词句意思; 精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法为主,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逐渐
深入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1
教学重点:词句翻译、课文背诵、理解主旨和情感。 教学难点: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二、说学情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课下注解很详尽;另外,学生通过前三单元文言文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因此,对于本文字面意思的掌握相对比较容易。但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来
16、《诫子书》说课稿
《诫子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虽然只有短短86个字,却字字珠玑,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又有圣贤的谆谆教诲。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识文词、知文句、懂文意、感文情。最后通过写作手法的分析,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
部编本教材要求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