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1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1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认识时间1教学反思”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认识时间1教学反思”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时间1
认一认
8时 8: 00
3时 3: 0 0
6时 6: 00
像这样,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时30分4:30
10时30分10:30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认一认11 10 9 8 7 6 5 4 12 1 2 3
认一认11 10 9 8 7 6 12
11 2 3 4 5
认一认11 10 9 8 7 6 5 12 1
5 2 3 4
认一认11 10 9 8 7 6 5 12 1
5 2 3 4 10
认一认11 10 9 8 7 6 5 12 1
5 2 3 4 10 15
认一认11 10 9 8 7 6 5 12 1
5 2 3 4 10 15
20
认一认11 10 9 8 7 6 5 12 1
5 2 3 4 25 10 15
20
认一认11 10 9 8 7 6 5 12 1
5 2 3 4 25 10 15
20
30
认一认11 10 9 8 7 35 6 5 12 1
5 2 3 4 25 10 15
20
30
认一认11 10 9 40 8 7 35 6 5 12 1
5 2 3 4 25 10 15
20
30
认一认11 10 12 1
5 2 3 8 7 35 6 5 25 4 10 15
4540
9
20
30
认一认5010 11 12 1
认识分式教学反思
认识分式(1)教学反思
在几年前,我曾听了一节《认识分式》的公开课,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上,可是为什么同样的课别人能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自然。那节课也改变了我很多教学的思路,于是,这次我选择了这一节课做为了我的公开课。
1、关于概念
对于分式概念的引出,我曾思考了好几种思路,最后,还是结合学生的学情,采用先复习整式概念,出现一些不是整式的代数式,再引出今天的课题。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所以在下定义前,我给出了三个实际的问题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分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又一重要模型。最后,在给出定义前,给予学生思考,总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分式的共同特征,从而提炼出分式定义中重要的三个要点,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2、关于应用
由于有整式的学习基础,我把列分式和求分式的值直接放手给学生先自己去做,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注意解题过程中的书写格式,在巡堂时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指出纠正,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也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关于条件
对于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0的三个条件,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这里主要通过与分数的类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三种情况下分别需要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一:《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反思(西师版)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76--77 页)认识钟表例1
二、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针和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两种表示方法(指针指示和数字指示);
能认读整时。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拨表针)交流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 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 教学重点:
充分认识钟表的外部构成; 正确认识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四、 教学难点:
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五、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生一个钟面模型
六、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闹钟声、公鸡叫声
师:小朋友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生自由猜。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猜对了吗?出示主题图,孩子们,听到这些声音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啊?动作提示,起床了,你们早上都什么时候起床的呢?抽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 情况进行表扬鼓励和珍惜时间的教育,我们要按时起床做一些事情,就需要知道时间,要 知道时间当然离不开钟表,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认识分式教学反思
认识分式(1)教学反思
在几年前,我曾听了一节《认识分式》的公开课,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上,可是为什么同样的课别人能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自然。那节课也改变了我很多教学的思路,于是,这次我选择了这一节课做为了我的公开课。
1、关于概念
对于分式概念的引出,我曾思考了好几种思路,最后,还是结合学生的学情,采用先复习整式概念,出现一些不是整式的代数式,再引出今天的课题。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所以在下定义前,我给出了三个实际的问题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分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又一重要模型。最后,在给出定义前,给予学生思考,总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分式的共同特征,从而提炼出分式定义中重要的三个要点,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2、关于应用
由于有整式的学习基础,我把列分式和求分式的值直接放手给学生先自己去做,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注意解题过程中的书写格式,在巡堂时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指出纠正,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也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关于条件
对于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0的三个条件,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这里主要通过与分数的类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三种情况下分别需要
认识内能教学反思
篇一:如何提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教师群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名教师坚持写五年甚至是十年的教案,不一定能使其成为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五年的教学反思,那这名教师的教学能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目标的认识能力;对教学案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能力;对所教授的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播能力;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交往能力,还有就是对教学的动态情况以及实际效果的反思能力。这六项都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尤其是最后一项,教师的反思能力,其反过来制约并提升前五项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最高效,其具化的举措就是坚持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人专业的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反思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技能的一种综合诊断和深层剖析,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客观地总结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有意识地反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哪些教学方法是高效的,哪些教学技能是有所欠缺的,哪些教学手段是可以改进的,甚至还可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北白象镇第七小学 钱晓爱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经过了多次试教,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
自从开始准备上这节课,主要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怎么让孩子明白做滴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验证水是否具有等时性,而不是用水来测量时间。2、如何指导孩子做这个活动,这个活动之后得出的数据要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大致的倍数关系,势必对孩子的操作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个活动中,要注意的细节确实有很多,先堵孔,然后同时计时和放手,观察液面高度,等到液面到达一定高度,就堵孔等等,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同学操作不当,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以至于影响后面倍数关系能否顺利呈现。
上完这一课以后,我觉得教材的编排还是有欠考虑的地方。首先,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不会往下流了。其次,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20毫升水的时间有难度。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测量起来也有难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
倒数的认识 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内容是《倒数的认识》一课,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成功与努力并存。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掌握的也比较好,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讲“倒数的认识”一课之前,我先写出了“吴——吞”让大家仔细观察,我在写“杏——”,大家一下就猜出来是“呆”。学生看到这些文字,都兴致勃勃地问我:“老师,我们上什么课?”我笑而不答,反问道:“你们仔细观察这两组文字,能发现什么?”学生细心一看便发现这些字上下颠倒。
看到大家兴趣高涨,我引入了新授内容:“在数学中也存在着像语文一样有趣的现象。板书3/8和8/3 ,7/15和15/7??学生从引入部分的回文受到启示,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直观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通过对这个新的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建南镇乐福隆基希望小学---柳仁坤
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动手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反思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鼓励学生想办法求简单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汇总学生的想法,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 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理解掌握较深、较透、计算也比较准确。同时,也发现学生会出现以下错误:
错误1: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不熟练,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混淆。
错误2:算式正确,计算又会出错。
错误3:圆柱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有时只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有时只求侧面积,还有时求侧面[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和两个底面,混合在一起学生就乱套了。
错误4:“进一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也出错。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教学时在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上下了很大功夫使每个学生真正理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并使这一推导过程在脑海里建立表象,为计算扫清障碍。
圆柱表面积
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张欢
《认识钟表》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记时,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二是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学会整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本单元是有关钟表的第一次学习,为以后继续学习钟表进行铺垫。一年级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钟表,但他们对钟表并不熟知。结合学生的这一情况,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情景,旨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成数学知识,进而形成对钟表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环节的反思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猜谜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说说“钟表的作用“。这一环节中学生知道今天要上的课是钟表,钟表和时间是有关系的,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此处我应该让更多的同学来猜一猜谜语,多回答一下钟表的作用,而不是就点名三位学生回答。这样对学生的关注度就会更高。
第二环节是“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所有学生都知道钟面上有数字、时针和分针,但对于哪根针是分针,哪根针是时针,还有些学生不是很清楚,此处我应该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认一认分针和时针,可以安排同桌之间相互的说一说、点名让学生认一认、全班一起认一认,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认识。
第三环节是“认识时间”,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