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归纳整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 金属元素
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1、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与O2反应 强还原性 4Na+O2 常温2Na2O 2Na + O2 点燃Na2O2 (淡黄色) 2Na+S ==Na2S 2Na+Cl2点燃2NaCl 4Na+TiCl4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比较 物质 俗名 色、态 溶解性 与强酸反应 碳酸钠 Na2CO3 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 易溶于水 Na2CO3+HCl ==NaHCO3+NaCl Na2CO3+2HCl ==2NaCl+ CO2 ↑+H2O 与Ca(OH)2 反应 颜色 银白色 状态 固体 硬度 较小 密度 0.97g/cm3 熔点 97.81℃ 与H2O反应 2Na + 2H2O = 2NaOH + H2↑ 现象:浮熔游响红 Ti+4NaCl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 可溶于水 NaHCO3+HCl == NaCl+ CO2 ↑+H2O NaHCO3 +NaOH= Na2CO3+H2O Na2CO3 +BaCl2 = BaCO3 ↓+2NaCl Na2CO3 +CO2+H2O = 2NaHCO3 稳定,加热不分解 二、镁的性质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案
第二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课程安排】
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
(3)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
观察方法。
(2) 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
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 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
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 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
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 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
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二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
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组成细胞的元素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
元素及其化合物计算题
化学计算题解题——关系式法 2012-11-16
1. 用CO还原10.0 g某磁铁矿石样品(所含的杂质不参加反应),生成的CO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
反应,得到12.8 g沉淀。求磁铁矿石中Fe3O4的质量分数
2. 0.6 mol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得到的氢气与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制得的氧气恰好完全 反应?
3.根据下列反应找出FeS2与KMnO4的关系式
4FeS2+11O2
2Fe2O3 + 8SO2 ; 2KMnO4+5SO2+2H2O = K2SO4+2MnSO4+2H2SO4
4. 2.7 g某铵态氮肥(不含NO-3)与过量氢氧化钙混合后加热,将放出的氨气通入25 mL 2 mol/L 的H2SO4溶液中,氨被充分吸收后,剩余的H2SO4恰好跟20 mL 3 mol/L的NaOH溶液反应。求该铵态氮肥中N的质量分数
5. 实验室测定铁矿石中的含硫量是将矿石在氧气流中灼烧,使硫转化为SO2,再转化为硫酸,然后用NaOH溶液中和。在氧气流中灼烧0.4 g含硫铁矿石,使其中的硫元素转化为H2SO4,用20 mL 0.5 mol/L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这些H2SO4,则矿石中硫的质量分数为( ) A. 30% B. 4
元素及其化合物计算题
化学计算题解题——关系式法 2012-11-16
1. 用CO还原10.0 g某磁铁矿石样品(所含的杂质不参加反应),生成的CO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
反应,得到12.8 g沉淀。求磁铁矿石中Fe3O4的质量分数
2. 0.6 mol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得到的氢气与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制得的氧气恰好完全 反应?
3.根据下列反应找出FeS2与KMnO4的关系式
4FeS2+11O2
2Fe2O3 + 8SO2 ; 2KMnO4+5SO2+2H2O = K2SO4+2MnSO4+2H2SO4
4. 2.7 g某铵态氮肥(不含NO-3)与过量氢氧化钙混合后加热,将放出的氨气通入25 mL 2 mol/L 的H2SO4溶液中,氨被充分吸收后,剩余的H2SO4恰好跟20 mL 3 mol/L的NaOH溶液反应。求该铵态氮肥中N的质量分数
5. 实验室测定铁矿石中的含硫量是将矿石在氧气流中灼烧,使硫转化为SO2,再转化为硫酸,然后用NaOH溶液中和。在氧气流中灼烧0.4 g含硫铁矿石,使其中的硫元素转化为H2SO4,用20 mL 0.5 mol/L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这些H2SO4,则矿石中硫的质量分数为( ) A. 30% B. 4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鲁科版高一化学教学研究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老师们走过一段弯路。化学1模块中的实质性教学内容就是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包括四种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铜,以及四种非金属元素氯、氮、硫和硅。老师们感到很不适应的是:必修1的无机化合物知识过于集中,几乎只用了两章的内容就将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全部呈现出来了。而且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大大减少,使得老师在深广度的把握上会出现偏差。
在第一轮教学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用教辅资料中习题的难度和范围来确定知识点内容的深广度,这直接导致了可能本来到选修才要求的程度,在必修就一竿子插到底了;有些老师更是凭自己的经验来确定深广度,觉得在高一就可以讲到自己认为合适的程度,而跨越了必修和选修的界限。这些都使得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很不到位,直接反映就是方程式记不住,物质性质搞混了。而且在具体一节课中如何同时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没有进行必要的思考。
到了第二轮教学时,搞清楚了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鲁科版高一化学教学研究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老师们走过一段弯路。化学1模块中的实质性教学内容就是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包括四种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铜,以及四种非金属元素氯、氮、硫和硅。老师们感到很不适应的是:必修1的无机化合物知识过于集中,几乎只用了两章的内容就将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全部呈现出来了。而且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大大减少,使得老师在深广度的把握上会出现偏差。
在第一轮教学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用教辅资料中习题的难度和范围来确定知识点内容的深广度,这直接导致了可能本来到选修才要求的程度,在必修就一竿子插到底了;有些老师更是凭自己的经验来确定深广度,觉得在高一就可以讲到自己认为合适的程度,而跨越了必修和选修的界限。这些都使得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很不到位,直接反映就是方程式记不住,物质性质搞混了。而且在具体一节课中如何同时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没有进行必要的思考。
到了第二轮教学时,搞清楚了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
铁、铜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1.(2015·福建高考·9)纯净物X、Y、Z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
)
A.X可能是金属铜 B.Y不可能是氢气 C.Z可能是氯化钠 D.Z可能是三氧化硫
2.(2015·山东高考·10)某化合物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2
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下列化合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 ) A.AlCl3
B.Na2O
C.FeCl2
+
D.SiO2
+
3.(2015·天津高考·2)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4.(2015·江苏高考)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
A.粗硅
SiCl4
Si
Mg
+
+
B.Mg(OH)2C.Fe2O3
MgCl2(aq)FeCl3(aq)
无水FeC
必修一元素化合物
元素化合物
1.标准状况下有22.4L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一密闭容器中使其充分反应,冷却后将此气体与1L1mol·L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最后此溶液( ) A.一定显酸性 B.一定显碱性
C.可能显酸性,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中性 D.以上都不正确
2.在未知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水溶液中含有( )
?A.Cl,SO4 B.Cl,NO3
-
-
-1
2?2? C.Cl,CO3 D.Cl,OH
-
-
-
3.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有①氯气②二氧化硫③活性炭④过氧化钠,其漂白原理相同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实验室制Cl2的反应为4HCl(浓) +MnO2 A.还原剂是HCl,氧化剂是MnO2
B.每生成1 mol 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C.每消耗1 mol MnO2,起还原剂作用的HCl消耗4 mol
D.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时,生成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为11.2L
5.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学生版)
201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七 第一讲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2010新考纲测试目标和能力要求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⑴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⑵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⑶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一、金属的分类
1、按原子结构特点分 2、冶金工业上 3、按密度不同 4、按其丰度不同
二、金属元素的通性
1、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⑴结构特点: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___ _ ,原子的半径(与同周期元素相比)___ 。 ⑵位置:金属元素集中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 方,分布于_____ 族和所有的_____ 族中,_____ 族是完全由金属元素构成的族。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⑴
⑵ 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