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必修一教师用书

“教科版物理必修一教师用书”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教科版物理必修一教师用书”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教科版物理必修一教师用书”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物理教科3-1教师用书全册导学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 教科版选修3-1 学案教学研究中心 教材、网络、学科资料 课程类型 授课对象 教学时数 选修课程系列 高二年级 23课时 【课程说明】

相信很多高中教师都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惑着:老师辛勤地教,学生辛苦地学,为什么大多数同学的成绩却不够理想呢?其实答案在著名的“学习金字塔”中显而易见。

这个学习金字塔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缅因州的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现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国家培训研究所)经研究发现的。金字塔主要显示了学生在图示的不同教学方法指导下学习两周之后,对新学习内容可回忆的百分数。

这个金字塔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老师只能是精讲,就是对知识关键点和学生疑惑点加以点拨,要尽量腾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练习,而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运用(实践或教别人)中学习。根据这个金字塔的提示,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一次真正的颠覆。从源头到终端,在与全国所有实行“导学案”教学的名校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形成了科学、适用、完善的导学案。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一、电场部分

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知道点电荷及点电荷间相

高中物理 第5章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教师用书 教科版必修2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第5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2.了解相对论(选学)

3.初识量子论(选学)

[先填空]

1.经典力学的成就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他的理论只用几个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不但可以解决人们日常看到的种种物体的运动问题,也可以说明天体运动规律.

经典力学的思想方法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研究领域,对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1)经典力学是从日常的机械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超出宏观的、日常生活经验的领域常常就不适用了.

(2)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不能解释高速运动领域的许多现象.

(3)经典力学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服从、遵守力学原理,严格按力学规律发生、演化,并且变化是连续的,这种观点与微观世界的很多现象都不相符.

3.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

(2)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适用于微观粒子的运动.

(3)只适用于弱引力环境,不适用于强引力环境.

[再判断]

1.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

2.经典力学中时间、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完全无关.(√)

[后思考]

洲际导弹的速度可达6 000

创新设计物理教师用书必修一 1-2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对应学生

用书P4

,匀变速直线运动 Ⅱ(考纲要求)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同向2.分类?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反向?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Ⅱ(考纲要求)1.三个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v=v0+at; 1位移公式:x=v0t+at2;

2位移速度关系式:v2-v20=2ax. 2.三个推论

2

(1)连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等于恒量,即x2-x1=x3-x2=?=xn-x(n-1)=aT.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还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0+v平均速度公式:v==vt.

22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x=

2

2v0+v2.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

(1)在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2)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

2222

x1∶x2∶x3∶?∶xn=1∶2∶3∶?∶n.

(3)在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教科版必修1)物理:3.7《超重与失重》学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3.7 超重与失重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2. 知道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3. 了解生活实际中超重和失重现象。 4.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5. 了解超重与失重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6.会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学习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学习难点: 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主要内容:

一、超重和失重现象 1.超重现象

(1) 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

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2) 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3) 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物

体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都会发生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

(1) 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

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2) 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 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

【人教英语一轮讲义】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教师用书】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Unit 4Wildlife protection

Ⅰ.写作单词——会拼写

1.decrease v i.&v t. 减少;(使)变小;或变少2.loss n. 损失;遗失;丧失3.importance n. 重要(性)

4.mercy n. 仁慈;宽恕;怜悯

5.bite v t.&v i. (bit,bitten)咬;叮;刺痛6.inspect v t.检查;视察

7.incident n. 事件;事变

8.affect v t.影响;感动;侵袭9.appreciate v t.鉴赏;感激;意识到

→appreciation n. 感激;鉴赏

10.protect v t.保护;防卫;警戒

→protection n. 保护

11.hunt v t.&v i. 打猎;猎取;搜寻

→hunter n. 猎人;搜寻者12.respond v i. 回答;响应;做出反应

→response n. 响应;反应;回答13.distant adj.远的;远处的

→distance n. 距离;远方

14.relief n. (痛苦或忧虑的)减轻或解除;

减轻痛苦的事物

→relieve v t.解除,缓解

15.contain v t.包含;容纳;容忍

→container n. 集装

凤凰新学案·高中物理 必修2(教师用书)全国教育版e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第1课时 曲 线

运 动 高效课堂

情景创设

教师演示小皮球的自由下落和水平抛出,对比两次实验皮球的运动轨迹,引入课题。也可以播放篮球运动员投篮时球的运动与足球运动员射门时所谓香蕉球运动的轨迹,让学生回答出球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然后提出什么是曲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特点与条件是什么?接着引入课题。(板书:1 曲线运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运动是曲线运动?

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互动探究(见学生用书课堂本第1页)

1. 观看视频: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链球运动员掷出去的链球。

演示:带有水的伞,让伞面垂直地面旋转,让学生观察甩出水滴的运动情况。

讨论或猜想: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轨迹的切线方向。)

2. 实验探究:在光滑的铁板上,吸住几段由磁性橡胶结成的曲线轨道,蘸有黑色墨水的小球紧贴轨道运动,沿切线飞出,然后做直线运动;拿掉一小段之后,重复实验,小球沿另一点飞出(参照课本相应演示)。

结论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图511

【例题1】 如图511所示为某物体沿ABCD 做曲线运动的轨迹,请同学们画出A 、 B 、 C 、 D 点的速度方向及物体由A 点分别到B 、 C 、 D 点的位移?

答案 略

3.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光滑玻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一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www.kj008.net ------华夏教育资源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一

主编 朱汉国 副主编 马世力 编委 王子今 刘 军 郝瑞庭 本册主编 王子今 前 言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的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本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和“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专题中的每一“学习内容”,大约用1学时完成。每一学习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就课文中“想一想”、“议一议”、“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议。教学评价重在对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 图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六年级上册

主编:郁波

本册执笔:常瑞祥 陈维礼 尚秀芬 责任编辑:殷梦昆

目 录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工具和机械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使用工具 第2课 杠杆的科学 第3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第4课 轮轴的秘密 第5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第6课 滑轮组 第7课 斜面的作用 第8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形状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抵抗弯曲 第2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第3课 拱形的力量 第4课 找拱形 第5课 做框架 第6课 建高塔 第7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第8课 用纸造一座“桥”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能 量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电和磁 第2课 电磁铁

第3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第4课 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 图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六年级上册

主编:郁波

本册执笔:常瑞祥 陈维礼 尚秀芬 责任编辑:殷梦昆

目 录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工具和机械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使用工具 第2课 杠杆的科学 第3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第4课 轮轴的秘密 第5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第6课 滑轮组 第7课 斜面的作用 第8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形状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抵抗弯曲 第2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第3课 拱形的力量 第4课 找拱形 第5课 做框架 第6课 建高塔 第7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第8课 用纸造一座“桥”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能 量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电和磁 第2课 电磁铁

第3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第4课 电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练习教科版必修1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受力分析

正确的受力分析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隔离物体。隔离物体就是把题目中你分析其受力的那个物体单独画出来,不要管它周围与它相关联的其它物体,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步:在已隔离的物体上画上重力和其它已知力。因高一物理初学时分析的都是地面上的物体,重力是已知力,要把它的作用点画到已隔离物体的中心上。另外,物体往往是在重力及其它主动力的作用下才产生了与其它物体间的挤压、拉伸以及相对运动等,进而才才产生了弹力和摩擦力,所以必须先分析它们。

第三步:查找接触点和接触面。就是查找被分析物体与其它物体的接触点和接触面。弹力和摩擦力是接触力,其他物体对被分析物体的弹力和摩擦力只能通过接触点和接触面来作用,这就是说寻找物体所受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和摩擦力只能在被分析物体跟其他物体相接触的点和面上找,所以要查找接触点和接触面,而且要找全。每个接触点或面上最多有两个力(一个弹力、一个摩擦力)。

第四步:分析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在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点和接触面上,如果有弹性形变(挤压或拉伸),则该点或面上有弹力,反之则没有。在确定弹力存在后,弹力的方向就比较容易确定了,它总是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弹力的方向,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