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记住的数字
“中国人要记住的数字”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人要记住的数字”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人要记住的数字”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事件
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端九一八事变
国难当头,中国人民的抗战激情被空前激发起来,连少年也参军报效国家。图中的两个少年兵被日军俘虏 九一八事变: 它疯狂地宣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一、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端 抗日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事件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城外,寂静的大地上,一群群鬼鬼祟祟的人影在窜动:七八条汉子急匆匆奔向距沈阳约2.5公里、距东北军北大营约800米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一队100多人的队伍悄悄地潜伏在柳条湖村以北约3公里处的文官屯等候出击;而在沈阳城内的一个住宅里,一个焦急的身影在不停地晃动。22时20分左右,柳条湖方向传出数声爆炸声。旋即,电话声、枪声响成一片,一群群全副武装的军队疯狂地扑向北大营,扑向沈阳城。
一个荼毒中日两国人民的罪恶事件,在侵略者的炮制下出笼了。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真实一幕。
化学史上的中国人
化学史上的中国人
化学史上的中国人
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现将在化学史上有重大发现的我国学者作一摘要介绍。
一、墨翟
墨翟(公元前479—381),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 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 端,是无间也。”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先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
二、刘安
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说铜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这
中国人 - 图文
[转]当你读完,你会放下好多事。
2011年11月09日 分类:天下杂侃
中国人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共和国的足迹——1980年:计划生育好
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
《中国人的修养》书评
《中国人的修养》书评
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蔡元培先生写下《中国人的修养》这本公民必读的道德实践之书。同时,这本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公民道德建设教科书,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给读者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
这本书采用文言文写作,需要精读细读,慢慢品味,才能悟透作者的高尚思想和伟大智慧。以例服人,以理服人,是全书行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旁征博引,以中国史料与孔孟之说为主,辅以西方历史、科学史、进化论、宗教学等,足见蔡先生的学术功底之深、中西结合之精妙。还有从形式上看,这本书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在历史的影片中所看到的时代背影已经隔代又隔代,然而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故训,我们总能看到前辈人熠熠生辉的智慧。这本书有三部分构成:专门给旅法华工学校教员编写的《华工学校讲义》和留德期间编写的《中学修身教程》以及《蔡元培国民修养散论》。不管是哪一部分,其主要旨的都是希望通过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观念相结合,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道德观进行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为了推广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
中国人“家”的观念
中国人“家”的观念
商务英语A班
王莉媚 09323105
概要
家的基本含义:祭祀(家畜)与房屋 家的深层内涵:家国同构,爱家与爱国
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人“家”的观念的认识
关键名词与参考资料
1家
2家国同构http://baike.http://www.wodefanwen.com//view/443409.html?wtp=tt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资料来源:百度
翻开中国历史文化的书案,家这个名词与概念,似乎无处不在。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陈子良的《于塞北春日思归》中的“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还那脍炙人口的《月夜忆舍弟 》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无论漂泊在何方,家永远是最后的港湾,无论别家的金殿如何的輝煌,也抵不过自家简陋的草房,无论自身际遇如何,家永远是心头最大的牵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是不可替代的,是身体以及心灵的归宿,是生命的寄
令人敬佩的中国人
令人敬佩的中国人 ——《地雷战》观后感 袁连旭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所以我看了一部抗日电影——《地雷战》。
《地雷战》主要讲了: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
村庄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损失惨重。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依靠群众,想出了对策。他们一方面把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壮大了武装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锁了附近的日伪据点,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对付地雷阵,日军中队长中野特地从青岛搬来了工兵,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赵家庄的民兵总结了教训,不断改进地雷技术,使敌人的工兵无法起雷。麦收季节,日伪军乘联防民兵抢收麦子的机会,又一次偷袭了赵家庄,掳走一部分村民。他们让被俘村民在队伍前踩地雷,再次进攻赵家庄。赵虎领导民兵巧摆地雷阵,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解救了被俘的群众,全歼进犯之敌。
让我体会到了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
中国人的航天梦
篇一:中国人的航天梦(素材)
中国人的航天梦
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升空、遨游太空并顺利返回,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继俄、美两大国后的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日益强大的标志和象征,是我们中国人民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的标志,是中国人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中国将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我激动,我骄傲,我高兴,我兴奋,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篇二:《中国人的航天梦》有感
《中国人的航天梦》有感
中国,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古老国土;中国,一个地大物博、物多人多的美丽国度。如今,中国也是一个在航天事业上领先许多国家的大国了,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今天,我在学校开展的《中国人的航天梦》展览中,得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讯息,下面我给你讲讲吧!
首先,我国航天事业的元老钱学森爷爷在1956年10月8日担任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的院长,在不断的研究中,终在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东方红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又在1988年、1990年、1999年、2001年、2002年分别发射了风云一号、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神州试验飞船、神舟三号试验飞船、神舟四号飞
中国人自己的美
中国人自己的美
严文井
我能听见同伴呼唤我的声音,我活在活着的中国人当中。
我还能听见那些遥远处模糊的独白和对话,那些是死去的中国人的声音。他们停止了呼吸,留下了永远也不会消逝的反复的回声。我也活在死去的中国人当中。 我只能是一个中国人,这个逻辑非常通情达理。
我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已经行走了若干年,而且正在行走着。如果可能,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心,一致重复地告诉我:中国人有自己的美。 虽然她有些害羞,有些躲躲闪闪。她就在那儿,不用怀疑。
我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已经行走了若干年,而且正在行走着。如果可能,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看见了前人和同行者的许多足迹,常常是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和泥泞中。那就是一幅幅画,并不难懂。
凌乱的足迹,夹杂着整齐的足迹,在前面,又在面前。
我听见前人和同行者的呼吸声音,常常是显现在狂暴的西北风中。那实际是喘气。然而这些喘气就是一个最美的歌曲引子,在前面,又在面前。
我们这许多年,说不上是两百年,两千年,还是多少年,并不都顺利。可能今后还会有许多不顺利。可是不能抱怨这片土地和她生育的子女。
当一只乌鸦向我们闪动翅膀的时候,正是因为它在叫嚣,自鸣得意,我就更加相信中国美的生命力。
她的存在又一次得到了证实,她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越近,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年”是最庄重的,也是最热烈的。每至年末,辛劳的人们都要卸下一身的风尘回家团圆,奉行一次繁华的盛宴。收红包、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也成为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人勤春早、万象更新是中国人始终信奉的,进入腊月就开始各种忙活,大扫除、购年货、煎炸蒸煮,尽管习俗千差万别,却承载着共同的希冀——辞旧迎新。那些烙印在心中的味道历久弥新,那些藏在年里的故事也代代相传。
01
食:年是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这样回忆胡同里过年的景象:“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从前的日子慢,鞭炮声由稀至稠,在旷日持久的年货采办中,在年夜饭的碗盘磕碰中,在家中长辈的唠唠叨叨中,年味总积聚得格外浓稠。而与年有关的记忆,就藏在这些细节琐碎中,五光十色而又香气浓郁。
我自小就爱吃,因此,除了过完年就全数充公的红包、在外晃荡一圈就再没新鲜劲的花衣裳,年于我而言,是色彩斑斓的各类糖果,是泛着油光的各色菜肴,是滚油里浮起的一根根大麻花,是肚皮鼓鼓在锅里翻腾的白胖饺子,是掀开锅盖,寒冷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
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