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道路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道路”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道路”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道路”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摘要:中国道路是我们党在自觉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实践是党实施正确领导的根本原因。我们党具有促进唯物史观中国化的高度自觉性,并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继续走好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不动摇。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
党的光辉历程与“中国道路”是融为一体的。抚今追昔,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可以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实质上是我们党自觉应用唯物史观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笔者拟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谈些认识。
一、中国道路是我们党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 (一)中国道路是对中国变化发展伟大历程的描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满目疮痍,几乎没有重工业,轻工业只有少数纺织厂,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挂上了“洋”字。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粮食总产量仅为2250多亿斤,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国内生产总值(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6%,欧洲12国的18.6%,西欧诸国的17.1%,拉丁美洲的56.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摘要:中国道路是我们党在自觉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实践是党实施正确领导的根本原因。我们党具有促进唯物史观中国化的高度自觉性,并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继续走好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不动摇。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
党的光辉历程与“中国道路”是融为一体的。抚今追昔,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可以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实质上是我们党自觉应用唯物史观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笔者拟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谈些认识。
一、中国道路是我们党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 (一)中国道路是对中国变化发展伟大历程的描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满目疮痍,几乎没有重工业,轻工业只有少数纺织厂,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挂上了“洋”字。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粮食总产量仅为2250多亿斤,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国内生产总值(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6%,欧洲12国的18.6%,西欧诸国的17.1%,拉丁美洲的56.
马恩唯物史观的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理解之差异
内容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关 键 词:唯物史观;第一提琴手问题;生产力;生产关系
作者简介:鲁克俭(1968- ),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12)02-0050-07
尽管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存在对立或差异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有诸多讨论,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却是一个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不仅如此,人们已经习惯于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来解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笔者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一文中,通过比较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与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得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大同小异”的结论[1]。但具体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进一步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
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
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是一个与历史学有关的哲学分支,通俗易懂的“历史哲学”的界定:历史哲学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旨在探讨历史的模式与意义、历史学的性质与方法、历史写作的结构与规律等问题。历史哲学有二义:广义指研究社会历史最一般规律或研究认识这些规律的方法的边缘性学科;狭义指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历史演变规律和关于历史理解性质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一词专指那种用幻想的联系代替历史真实联系的社会历史观。
就广义而言,历史哲学的内容和范围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很大变化。中国古代有过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的变迁是由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反复循环更替决定的;欧洲中世纪有过上帝决定论,认为人们仅仅是历史的话剧演员,上帝才是他们的导演。这些思想反映出了当时对社会历史发展根由的看法,但还没有构成历史哲学的专门学科。最早把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为专题,在唤醒人们的“历史意识”方面做出贡献的是18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G.B.维科,他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以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明确使用了“历史哲学”一词,意指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应超越堆积的史实,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性的认识。之后,历史哲学渐渐成为人
唯物史观形成史研究及其意义
《东南学术) 0 3 2 1年第 2期
唯物史观形成史研究及其意义冯景源
提要:我国学界,在马克思哲学(不加主义 )长期以来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哲学; 一、二、
怎样研究马克思哲学;为什么研究马克思哲学。《三、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诠释路径》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已是贴近马克思哲学了,可要进行诠释,而且有两种诠释,这样使得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又复杂了。这是不是马克思的原意?这样做是不是有利于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解?对此,文将进一步依据文本探本
索,图回答以上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探索,力不用加“主义”的马克思哲学,不再用马克思和恩也格斯两个人的名义,以免引起理论理解上的歧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构论中图分类号:一 肋 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 8 5 9 2 1 )2— 0 4— 9 10—16 (0 3 0 0 0 0
我在《探寻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1 ) 02年第 3期)一文中,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是一个路径。近日了《读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诠释路径》《 (哲学动态) 0 2 2 1年第 5 )以下简称《期,两种诠释路径》感觉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越
从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到唯物史观
从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到唯物史观
第六讲 从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 方式到唯物史观【学时】10学时。 学时】10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该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概念和历史概 念的解释循环来阐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世 界观基础。该讲要求同学们了解马克思的 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与唯物史观的内 在的关联,掌握马克思的独特的历史观。
从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到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1、从劳动概念到实践概念 (1)莱茵报期间,马克思根据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民主 等理念,批判了德国现实的专制主义。 (2)他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和国家的法律制度的根本 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不是从自然状态的 设定出发,而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才能揭示社会、国 家的本质和秘密。 根据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劳动创造一切财富和一切商品 的价值。马克思进一步得出结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活动,人通过劳动创造自己和世界。 (3)一种社会社会和国家的不合理性归根结底体现为劳动的 剥削,即劳动的异化。社会和人的发展最终可以理解为劳动 的解放。由此提出“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命题。
从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到唯物史观
2、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性 (1)
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的整个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建立,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研究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开始的。梳理“市民社会”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对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市民社会理论1
市民社会(civilsociety,亦译为“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同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公民权(citizenship)观念密切相关,具有非常特定的历史含义。从词源上看,英文中的civil源于拉丁文中的civis(公民)、civitas(公民权、公民社会)和civilis(公民的)等词,而这几个词又源自希腊文中polites、politeia、politikos和politike等词。因此,“市民社会”(civilsociety)概念最早可被追溯到古希腊。
最早对市民社会概念作出界定的古希腊学者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Koinonia的概念,PolitikeKoinonia在拉丁文中被译为“SocietasCivilis”,后者在英文中又被译为“civilsociety”,即“市民社会”。“PolitikeKoinonia”在亚
唯物史观、经济史观的对比分析与产权史观初探 - 诺思《经济史中
学术中国 >> 人文平台 >> 10年1月A >> 阅读 点击量:3874 发布时间:2010-01-19 唯物史观、经济史观的对比分析与产权史观初探——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
变迁》读书笔记
一、“对比分析”与“初探”的由来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所谓历史观既是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也是关于社会运行及发展的理论。故历史观又可称为社会观,而它又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观1是新经济史学(它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代表诺思提出的一种历史观,它的理论基础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其产权理论,和西方主流的微观经济学。
作为本文的开篇,需要说明作者何以会进行这一“对比分析”和“初探”。首先是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潮流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大家更多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外部世界,知道了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就是思想理论界也可以并应该吸取西方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以作为完善和发展自身的借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西方有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固然有许多抵制和曲解,但有时也还能比较客观地对其某些方面给以相当高的正面评价,诺思对唯物史
观的许多评论就
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第31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Vol. 31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9
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李五星,李 颖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其直接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体论、社会有机论的原理,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体论;社会有机论;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3-0092-04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Thought of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吉登斯的影响与启发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吉登斯的影响
50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吉登斯的影响与启发
李红专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2)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7-0050-04
安东尼 吉登斯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吉登斯既肯定了后现代主义对于宏大叙事的 解构!,拒斥各种寻求普适性规律的观念及其理论形式,又承认能够对某些确定性的历史事件予以辨认与概括,尝试提出一种与马克思相异的历史解释理论。吉登斯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中不得不认真对待和详尽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既是吉登斯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也是吉登斯历史观的解构对象。吉登斯既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的诸多观点,将其运用和渗透到历史观之中(如人类社会实践向度),又批判地吸取了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诸多独树一帜的深刻创见。埃里克 赖特曾指出, 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一般趋于两种类型:要么是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敌对的攻击,意图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虚假的、有危害的或不合时宜的理论;要么是在马克思主义传统内的重建的批判,力图克服理论的缺陷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样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