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举例
“18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举例”相关的资料有哪些?“18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举例”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18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举例”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18文言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对文言文的考查,不会只是简单的考查大家对文言文的翻译,还会考查大家对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理解。学大教育的语文组老师总结出了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简洁版)单例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说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必修二文言虚词句式归纳4
必修二文言虚词、句式归纳
恒福中学 胡镇
阿房宫赋
① 虚词用法: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副词) . 而或长烟一空(全、都,副词)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名词) .
郦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不译) .
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却) .
而 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不译)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递进,而且) .
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焉 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 ..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哪里) .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结构助词,的) .
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到??去)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代词,指秦朝灭亡的事)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高中生必读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举例
高中生必读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VP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魏公子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 ④剑阁峥嵘而崔嵬。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③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④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⑤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⑦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⑧骊山北构而西折。
⑨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吾下赵,必移兵先击之。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③诸君而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译文: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